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商贸>电商 正文

打造百年老店 三产融合趋势下家庭农场发展调查

发布时间: 2017-02-28 09:09:58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王庆丽 沈晶晶 柳婧 范冰洁 赵会营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核心提示:“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为家庭农场定下发展方向。自2013年首次被提及以来,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连续第5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在农村三产融合趋势下,浙江家庭农场出现何种特点和动向?数以万计的家庭农场主经历和收获着什么?家庭农场给农民、农业和农村带来怎样的改变?本报记者赴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和浙东沿海调研,找寻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培育路径。

  “如果将整个农业生产体系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家庭农场就是其中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它们发展壮大了,基石才会更扎实,其他农业主体,比如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发展动力才会更强。”近日,当省农业厅农村经营管理处副处长徐建群向我们谈及“家庭农场”时,满怀期待。

  这不仅是因为,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家庭农场早已遍地开花,成为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也不仅是因为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都为它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引,更因为,作为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人之一,他一步步见证着浙江家庭农场的蓬勃生长与创新活力,也深谙它们在当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经营规模更加适度、职业农民不断涌现、三产融合渐成趋势……在为期近一周的采访中,我们不断捕捉着各地家庭农场激发的新气象,也在努力寻找全省数户家庭农场的未来方向。

  土地的启示

  规模经营,秘诀在适度

  初春,走进宁波镇海庄市街道万市徐村的繁荣瓜果蔬菜试验示范场,只见平直的水泥路两旁是整齐划一的瓜果蔬菜大棚,阳光穿过塑料薄膜照射在菜地上,丰沛而均匀的水珠从滴灌中喷洒出来,滋养着作物的根系与叶面。

  55岁的农场主郑荣希带着我们穿梭于连栋大棚里,不禁感慨:“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逐步缩小规模,从单打独斗办农场到联合农户发展合作社,这些年没少走弯路!”

  早些年前,郑荣希在朋友建议下从三门来到镇海,承包了110亩土地,种植省农科院推广的“红小玉”小西瓜大获成功。其后,他又注册成立家庭农场,扩大种植规模。但连着几年,小西瓜的行情却一路跳水,从每斤3元多降到1元多、再到几毛钱,最后烂在地里没人收购。

  “规模最大时,我们仅小西瓜就种了300多亩。一家人困守在土地上,农忙时还需雇大量人工,效益却不一定好。”心灰意冷之时,郑荣希不断反思,家庭农场到底要如何经营。

  如果用经济学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其实就涉及到土地的“边际效益”,即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对土地的某项投入增加,而其他投入要素固定不变,其新增效益达到一定值后,不但不会上升,反而会递减,“比如,一对夫妻在不雇用人工的情况下,种8到10亩地是最合适的,既能保障精耕细作,又能稳定投入产出比。”郑荣希觉得。

  家庭农场自诞生之日起,便以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区别于土地分散、品种单一的传统农业。然而,土地的规模突破了一户三五亩的局限以后,究竟经营多大的面积最适宜?这几年,衢江区莲花镇樊土寿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也在不断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这位勤劳踏实的汉子靠着一技之长,在全国各地帮人种植草莓,直到2013年3月注册家庭农场,回到镇上从事果蔬种植。

  “一开始,我们一口气种植了近百亩草莓和葡萄,管理起来十分费劲,收益却很低,甚至竞争不过周边普通农户,”老樊说,从去年起,他把这两类水果的种植面积分别缩减至十来亩,又引进蟠桃、黑桃等较独特的桃树品种,比较效益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一亩蟠桃的产值有两万元,而草莓约为1万元,葡萄则是8000多元,仅蟠桃收入这一项,就比前两年加起来的收入还要高!”

  如今,老樊遵循“小而美”的原则,和老伴共同经营着近百亩家庭农场,农忙时再雇3到5名帮工。而郑荣希则开辟了另一种方向——除了自家经营的110亩土地外,他又在庄市街道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组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全国各地招来100多位农户,按照一对夫妻8到10亩地的规模分配,把家庭农场的思路融入到合作社的经营中来。

  来自安徽的吴计前、张忠芹夫妻,悉心种植西瓜、甜瓜;来自山东的曹师亮,则精心培育着新的黄瓜品种……在郑荣希的合作社里,一个个小型家庭农场串联起闲散土地,通过推广多样化品种、统一无害化种植方式,创造了平均亩产2万余元的高效益。

  “在农业种植、养殖领域采取家庭经营方式是世界农业的普遍经验,是由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特性所决定的。”徐建群说,不同于流水线上的、可量化的工业化生产,农业的劳动成果一般受劳动效率、土壤肥力、天气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贡献难以衡量、劳动力监督成本很高,只有利益高度一致的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不计较个人劳动贡献、不须像模像样的劳动监督。

  统计显示,到2016年底,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29172家,比2015年底增加23%,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渐趋合理。同时,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劳动力数量4个,劳动力结构也更趋于家庭化发展。

  农民的转型

  是职业,也是事业

  “从现有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那种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符合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家庭农场要做的,就是把一定规模的土地,集中到那些会经营、能经营、经营得好的农户手中。”按照衢江区农业局党委委员姚永金的说法,这部分农户,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职业农民”。

  走进樊土寿家庭农场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张张几乎贴满四面墙的水果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梨、葡萄、草莓等各种水果,它们的生长周期如何,不同的水果有哪些常见病,建议使用的农药及其安全周期为何等各类信息,都能在图示中找到答案。“过去种水果全凭经验,现在都得按照科学的方法来。”他说。

  据介绍,作为全区推行放心农业的主力军,各个家庭农场及其经营者都肩负着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责任,为此,全区实施严格的生产档案制度,通过建立“记录本”和在线监控系统,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做到“管理有人员、生产有台账、操作有规程、检测有记录、去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而这,对每位农场主的生产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以来,衢江区每年举办的家庭农场培训班都有20期左右,培训人数达2100人次以上,培训内容包括行业标准化、质量安全、示范性创建、项目申报、种养技术与新品种等,来自苏、浙、沪三地的农科院专家,还与不少家庭农场建立合作或指导关系。在这过程中,一批批像樊土寿这样的传统农民,逐步转变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看好这片充满生机的新蓝海。2014年,23岁的海盐元通街道青莲寺村人陆林婷,辞去在县城的文员工作,回村与父母共同经营百合美生态农场。

  那时候,她的父亲陆建明从村里流转了约500亩土地,种植葡萄、桃子、甜瓜、蔬菜、食用菌等多种农产品。300多只湖羊在田地间悠闲地啃食着青草与秸秆,而它们的粪便,又是各类瓜果蔬菜的有机肥料,经过处理后便可收集还田,葡萄枝和水稻秸秆还可以用来培育食用菌……一个绿色天然的生态循环系统由此形成。

  而陆林婷的加入,则为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位喜欢热闹又爱倒腾手机的90后,把旗袍秀、稻草人节、春节寻年味等休闲观光活动引入农场,又通过微信朋友圈把活动预告和各类农产品传递到四面八方,不仅拓展了农场的销售渠道,“百合美”的名气随之水涨船高。

  “回来的初衷是看到父母辛苦、想帮帮忙,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了。”陆林婷说,自己原本在杭州学习美术专业,如今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连画笔怎么握都已想不起来。不过她并不后悔,因为她有信心经营好自家的农场,把这份“家族事业”进行到底。

  海盐县农业经济局副局长方忠明指出,在欧洲,许多家庭农场都是世代传承、经久不衰,而这种有“根”的事业,最让人珍惜。家庭农场想要长久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催生更多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则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比如加强土地的确权与流转工作,让有志者能够在乡村安得下心、扎得下根。

  联合的意义

  办得好更要卖得好

  近年来,每到周末上午8时30分左右,一辆可乘坐30人左右的旅游大巴,便准时停靠在衢州柯城区紫荆小区门口,把一批批城里人运送至近郊,开启一场妙趣横生的“家庭农场一日游”。这种大巴,是衢江农业部门为拓展家庭农场的销售渠道而开设的“社区直通车”,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个个开设于田间地头的“田园超市”。

  根据规定,每位乘客只需要缴纳一定的保险与采摘费用,就可以乘坐大巴前往两到三个家庭农场,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农家菜肴。临走时,还可以在“田园超市”购买平价而新鲜的各式农产品。截至目前,已经有近3000人乘坐“直通车”走进衢江的60多家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办得好更要卖得好。”衢江区农业局经营管理科长郭顺辉说,除了“直通车”,他们正与各社区、超市和农贸市场开展产销合作,同时建成“乡村淘”等一批电商服务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不断探索优质农产品的多重产销渠道。

  而对于海盐秦山街道万奥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万福祥来说,销路却不是最担心的问题。

  作为当地芦荟种植的带头人,万福祥一家现在经营着120多亩芦荟种植基地,由他牵头成立的专业合作种植社里,还种植着蜜桃、草莓、火龙果、葡萄等多种特色水果。如此大量的农产品如何消化?老万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厂房说:“光是那儿,每年需要的芦荟就要2000吨呢!”

  早在组建家庭农场前,万福祥就与人合作成立芦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以芦荟饮料为主打产品的芦荟深加工产业,经过近十年发展,现已成为海盐知名的农业龙头企业之一。此外,老万又建起一个以观光休闲为主题的万奥农庄,主打农家乐与采摘游。今年春节前后,农庄就迎来游客约6000人次,每年营业额也高达500万元以上。

  衢江区陈建海家庭农场,更是将观光休闲发展到了更高层次。在他的农场中,与一排排连栋大棚相对应的,是一大片集农家土灶饭、烧烤、垂钓、划船、棋牌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区。游客可以在田间采摘各种新鲜蔬菜,在土灶上亲手烹制一桌美味饭菜,最后再选择各自喜爱的游乐项目,在这里度过一整天的田园时光。

  对此,徐建群也有隐忧。在他看来,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固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但他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家庭首先要成为“真正的农产品的生产者”,然后再向着品牌化、高端化以及产业融合的方向前进。

  “联合与合作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以家庭农场需要为限,否则就是拔苗助长。”徐建群说,未来,当一户户家庭农场大量发展之后,真正体现农民合作的合作社、真正与农民利益紧密相连的龙头企业将会得到持续发展,并将对整个农业经营体系带来变革性力量。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