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祐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戴天荣先生因病于昨天上午辞世。戴天荣是全国人大代表,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他因病缺席。
他白手起家创业
垃圾箱里找寻市场信息
说起祐康的紫雪糕,老底子的杭州人都知道,那是一种美好的味道。
1992年,祐康初创时,还只是偏安于杭州机场路上的一家小食品厂,为了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戴天荣带着他的员工,定期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翻找棒冰袋回收箱,然后把里面的雪糕和冰淇淋包装收集起来,看看竞争对手有几张,自己又有几张。甚至,还要翻看内层的包装纸,了解哪种口味最畅销。
戴天荣后来曾向媒体解释,冰棍卖掉后,包装袋通常会放进纸篓里,翻看一下,就会发现在某个区域内祐康的产品跟市场竞争对手产品的占比,再去分析该品种的结构等。
用最低的成本,了解市场上最直接的信息,以紫雪糕起家的祐康,销售额平均每年保持30%的增长速度,一跃成为全省冷饮食品行业龙头企业。
当年,30岁出头的戴天荣,每天都会很早去工厂。先穿着白大褂在车间冷库里转一圈,然后跟工厂里的大学生打一会乒乓球,一天都精神十足。
戴天荣曾说,“我们是做食品的,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生产出健康的产品?”所以,只要有时间,他会先在健身房里跑40多分钟的步,然后花一个多小时练器械。
他是全国人大代表
年年“死磕”食品安全
可能是因为所处行业的关系,戴天荣特别关注食品安全。身为杭州市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他每年都有与此相关的议案。戴天荣曾说,安全问题转瞬之间就能毁掉一个食品品牌,“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2013年参加全国两会时,戴天荣一共带来了7个议案和建议,关系到食品的监测、标准等。他曾经发问:企业是追求盈利的经济组织,有的企业会说我们要市场第一、成本第一、质量第一,到底是哪个第一?
戴天荣认为,安全才是第一,第二是品质优秀,第三成本优势。这个序列是非常重要的。祐康在实验室的投入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
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戴天荣建议,尽快将农兽药残留标准管理制度从“法不禁止即允许”的“列举制”转变为“法不允许即禁止”的“准许制”。
标准是评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法律准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最严谨的“标准”是前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的农兽药残留标准体系是基础。戴天荣认为,目前国家农兽药残留标准仍然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缺”。
戴天荣直言,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政府应该做到“三规一透明”。“要有规、合规、守规,加快标准的出台,监管部门也要按规进行监管。此外透明度要做好,要打造透明农业,利用互联网公布相关数据,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他朝思暮想的
是把祐康变成“百年祐康”
跟许多浙商谨小慎微的风格略有不同,这位以冷饮起家的杭州本地人,身形高大,声音洪亮,讲到得意处,他还会哈哈大笑。
祐康不是没有风光过。2006年,祐康提出转型并付诸实施:即由制造业一轮驱动到带动几个轮子的多轮驱动,成功地从食品制造向冷鲜食品制造转身,由此尝到产业协同的甜头。
到了2010年,祐康集团已拥有28家企业、八大业务板块。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业务纷纷被祐康收入囊中。海宁粤海包装、山东盈泰食品集团、小额贷款公司……这些都是集团的新成员。当时,戴天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把祐康打造成一家百年老店。”戴天荣说,他朝思暮想的是“百年祐康”,所以这么多年来,食品这个主业一直没变过,也不会变。
戴天荣还关注过食品电子商务领域。在2014年3月,全国两会现场,戴天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子商务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构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促进体系,其实比我们想象得更迫切,不能等它损害到一个行业发展的时候再来考虑。
2014年7月,戴天荣透露,一项祐康“萤火虫计划”即将推出。它是智慧社区电子商务模式,通过祐惠网O2O智慧社区电子商务平台,把身边的社区小店整合起来,打造成萤火虫一样温暖的智慧便利店。据他介绍,计划在当年年底接入1万家门店,2015年在浙江50个县市复制出5万家。戴天荣当时的设想是,以用户为中心,聚焦一个“鲜”字,通过线上线下O2O运作,构建出一个智慧社区生态圈。
他不畏流言
打造首个食品业“透明工厂”
戴天荣是一个有魅力的企业家。不少在祐康工作过的老员工,谈及戴天荣言辞之间充满敬意。
在祐康内部,有一道著名的算术题:100-1=0。戴天荣常跟员工讲,这是一道关于质量的算术题,它传达的是一种换位思考,只有生产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该题目才能成立。
通俗地讲,假如有100个人吃祐康的产品,而这100个产品中有1个不合格,对吃到不合格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就是100%不合格。
“再把这个产品的几率放大去看,中国有13亿人口,每人吃一支冰棍,这个百分之一的量就很大了。甚至,大到足以摧毁一个企业的数量。”2013年,站在浙江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台上,戴天荣坦言,做食品企业自己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早在2009年,祐康集团斥资5亿元建设打造的全国首个食品“透明工厂”正式投入使用:从来料检测到产品输送,全程向消费者开放。当时,有人说“透明工厂”是作秀,也有人认为戴天荣在自找麻烦,甚至连祐康自己的股东都持反对态度,但戴天荣还是坚持住了。
戴天荣说,产品有一次合格和二次合格的问题。一次合格是指生产过程,二次合格则是出厂后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如果到消费者吃到不合格产品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还不如在生产时,就让其提意见,看看哪道工序不对。
他跨界投资房地产
业务受挫陷入困局
从1992年杭州机场路上的一个小食品厂,到2008年进军房地产业,再到成长为年营收入超百亿元的多元化集团,祐康一路艰难又风光地走来。
2015年,一则祐康破产的消息传出。谁都没有想到,此事成了转折点,祐康就此从巅峰跌落。
《时代周报》的一则报道称,对于地产的残局,祐康已经力不从心。直至现在,很难判定是主业拖累了地产,还是地产拖累了主业。但以这个项目为原点,可以窥见到一个新手跨界地产的莽撞和稚嫩。当步子迈得太大时,引发的是对一个企业战略性发展的终极拷问。
“浙江物产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受祐康集团资金链危机连累,2015年8月份起祐康食品公司不得不以设备检修名义于2015年11月16日进入停产状态。
据了解,在企业危急时刻,江干区委、区政府出面邀请省内最大的国企浙江物产集团,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帮助制定帮扶对策和实施计划,依托物产集团实力在资金、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对祐康实施经营帮扶,助力祐康恢复生产和市场供应。2015年12月14日,停产28天的祐康在春节备货高潮之前重新恢复生产,缓解了企业危机。
戴天荣曾一手将祐康推至鼎盛,当一家在食品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公司,涉足房地产后,剧情开始变味,甚至透着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