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省政府召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座谈会。会上公布了《浙江省2015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报告》,并对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所进行授牌。
腾笼换鸟“去产能”
浙江大力清理“僵尸企业”
浙江在线记者梳理省级重点企业研究所名单发现,42家企业大多集中在机器人、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凭借着这些经济新动能,浙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6.9%和6.3%,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占比不断提高。
腾笼换鸟,是浙江省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中的重要一部分,也契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
今年6月27日,省经信委发布《关于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2016年争取处置“僵尸企业”450家以上;到2018年,全省“僵尸企业”基本实现市场出清,企业市场化退出长效机制基本健全。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543件,审结227件,受理和审结案件数分别占全国的26.9%和15.8%。半年时间,浙江已稳妥处置“僵尸企业”145家,盘活土地面积5095亩,盘活厂房面积205万平方米,盘活存量资产57.76亿元,化解银行不良资产61.86亿元。
利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腾出来的空间,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大力培育信息经济、时尚、环保、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今年上半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时尚产业、环保制造业、健康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8.1%、10.2%和9.1%,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
打造“制造强省”
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浙江正在通过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向着制造强省的目标更进一步。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浙江在过去的一年做得怎么样?会上发布的《浙江省2015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报告》,对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的进展情况作了介绍。
根据报告,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4.8%;人均工业增加值由2014年的3.1万元提高到3.2万元。工业固定投资8747亿元,增长11%;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由2014年的12.2%提高到13.8%。这表明,工业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是工业强省综合评价的标准。
评价结果显示,滨江区排在全省第一位,二到十名分别为鄞州区、慈溪市、萧山区、乐清市、余杭区、诸暨市、上虞区、海盐县和余姚市。而按规上工业总产值分档排名,鄞州区排在Ⅰ档(规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第一位,滨江区排在Ⅱ档(规上工业总产值500-1000亿元)第一位,Ⅲ档(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下)则是海盐县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