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杨村桥镇长宁村养殖大户余利明夫妇正在仔细查看蜂群生长情况。据余利明介绍,现在山野生态环境好,很适合蜂群采蜜,仅放蜂一项年可增加收入十多万元。(资料照片)宁文武摄
一早,50岁的养蜂人吴有强又一次来到桐庐县畜牧兽医管理局打探“情报”。这位蜂农眼下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啥时候能享受到蜂业扶持政策,添置些摇蜜机、皇浆机等养蜂装备,让自己少受些养蜂的苦。
让老吴如此牵肠挂肚的,是省农业厅出台、目前正在各地落实的《浙江省蜜蜂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省畜牧局副局长吴新民介绍,之所以出台该政策,是因为近几年浙江蜂业发展趋缓,原来稳居全国第一的蜂蜜产量被其他省份超过。同时,老一代养蜂人正渐渐老去,而愿意养蜂的年轻人却少之又少,全省蜜蜂饲养量已降至全国第五,这个“甜蜜的事业”面临困境。
为了提振产业,未来三年,省财政计划投入超2000万元,实施标准化设施养殖、中蜂“十箱万元”增收、全产业链示范创建等5大项目。到2017年,全省目标将养蜂数量稳定在120万群,蜂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机械化养“洋蜂”
在桐庐县瑶琳镇东琳村,今年42岁的魏忠鑫已经养蜂26年,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年轻养蜂人。如今,他和妻子冯金梅两人,一起经营着150箱蜂。
和大多数浙江的养蜂人一样,魏忠鑫夫妇养的都是善于采成片花海的意大利蜜蜂,俗称“洋蜂”。为了采到更多蜜,魏忠鑫夫妇常年带着蜂箱,全国各处地追赶花期。每年3月底,他们从桐庐出发,一路向北,先后前往江苏南通、河南商丘、陕西彬县、吉林通化以及牡丹江一带采蜜,最后返回桐庐休整。
“像魏忠鑫这样的夫妻档,一年少说也能赚个十几二十万。”桐庐县畜牧兽医管理局综合科科长李海金说,虽然收入不少,可因为过于辛苦,养蜂业还是很难吸引年轻人加入。为此,《省蜜蜂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标准化设施养殖项目,帮助蜂农改造设施,发展机械化养蜂,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让养蜂越来越轻松。
对于设施化养蜂,魏忠鑫其实向往已久。“在不同城市间追花,每次往卡车上装卸蜂箱都几乎让我累得虚脱。”魏忠鑫说,一箱装满了蜜和蜜蜂的蜂箱有时重达七八十公斤,一担挑两个就是150多公斤。魏忠鑫一直想购置一台养蜂专用车,一按按钮,蜂箱就自动向两边展开,无需人工装卸。可是,一台车就得二十多万元,他又不得不打消念头。
前不久,魏忠鑫听说省里出台政策,对蜂农标准化设施改造进行补贴。他心里盘算了起来:养蜂专用车、吊机、摇蜜机、皇浆机等一系列设备大概要35万元,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建设的各项补贴总计大概有20万元。“只要掏十几万元,我们夫妻俩就能省不少力,划得来。”魏忠鑫说,这回他是真动了心,连养蜂专用车的款型都已经看准了,就等县里定下扶持方案,他就下单买设备。
未来3年,像魏忠鑫这样的现代化蜂农或许会越来越多。根据计划,到2017年,全省目标实现蜜蜂饲养机械设施化占比达40%,养蜂专用车达到500辆以上,年饲养120群蜜蜂以上的规模场户显著增加。
土蜂也能增收
相较于养洋蜂的费神费力,另一种俗称“土蜂”的中华蜜蜂养起来却非常简单。因其善于在间隔较远的花丛间采蜜,农村百姓可以将蜂箱置于房前屋后,或是山岭之间,任土蜂自由采蜜,一年下来也能收获几次蜂蜜。
然而,由于产蜜少,效益低,中蜂养殖一直未形成规模。近几年,随着土蜂蜜受到市场追捧,全省各地养土蜂的农户逐渐多了起来,目前全省已有中蜂5万群。如今,发展中蜂养殖也逐渐受到省农业部门的重视,被列入了三年振兴计划之中,进行专项项目扶持。
在遂昌县垵口乡岩下村,单单养土蜂的人家就有十多户,其中最年长的要数80岁的金观培老人。别看金大爷一把年纪,却是村里养蜂最多的。他总是不时地挥舞着小木柜,在自家25个蜂桶周围巡视着,一旦发现专门吃土蜂的马蜂便眼疾手快地将它们敲落在地。
岩下村人养蜂用的都是传统蜂桶,根据雨水、花期情况,一年取一到两次蜂蜜。“每桶每次15斤左右,最多的时候有20斤。”金大爷说,因为山区的环境好,而且产的都是无需加工的成熟蜜,一斤卖60元还供不应求呢!
65岁的周成根同样是村里养土蜂的一把好手,房前屋后都安满了蜂桶。“现在村里养土蜂的老人是越来越多,大伙就在家门口养,方便又不费劲。”他说,他和老伴一边侍奉着95岁的老母亲,一边养养蜂,种种高山蔬菜,赚的钱就够用了。
“在省蜜蜂产业三年振兴计划里,特别提到鼓励我们丽水、金华、衢州等山区和淳安等26县扩大中蜂养殖。”遂昌县垵口乡党委书记周安涛说,这和他们乡里一直在做的工作不谋而合。垵口乡地处山区,村里的留守老人不少,养土蜂正是他们增收的最好渠道。为了鼓励村民养殖土蜂,今年乡里对蜂农新增的蜂桶每个补贴50元,同时还成立了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土蜂园。“眼下,我们正筹备创建统一的土蜂品牌‘十八里翠’,让咱的土蜂蜜卖得更好。”周安涛说。
铺设全产业链
发展蜂业,自然离不开全产业链建设。省畜牧兽医局将通过全产业链示范创建项目,争取在3年内将七成以上的蜂农纳入“以蜂农为基础、养蜂合作社为依托、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新型蜂业合作组织。
在台州市三门县,85后小伙王震去年便成立了台州蜂语蝶蜂业有限公司,通过新型蜂业合作组织,生产加工蜂蜜。大学毕业以来,王震几次创业都不算顺利,让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创业梦最后竟落在了小小的蜜蜂身上。
王震与蜂蜜结缘还要从他的大伯王广垚说起。今年59岁的王广垚养蜂已有些年头了,单单自己养的蜂群就多达500多群,之后又成立台州和华养蜂专业合作社,将周边的7户养蜂大户联合起来,共同经营1200多箱蜜蜂。
以前,王广垚他们养蜂采得蜜都是以每斤14元的价格直接批发给外地的加工企业,价格低利润薄。王震从中看到了商机,注册成立公司后,采购了一整套的蜂蜜加工生产设备和相关蜂蜜质量安全检查设备,与大伯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合作加工、生产蜂蜜。
“养蜂人一般生产的都是含水分量27%以上的生蜜,在经过加工提纯、减少水分后,才是含水分在18%左右的一级熟蜜。”王震说,蜂蜜经过他加工、装罐打上他自己的品牌进行销售,一斤装的蜂蜜批发价能卖到30元,每斤能多赚8至10元。今年前9个月,蜂语蝶蜂业有限公司销售额达到400多万元,年净利润估计在120万元左右。
随着业务拓展,今年王震加工的蜂蜜不再仅限于自己大伯所在的养蜂专业合作社成员,有近一半的蜂蜜是他从其他养蜂人手中采购的。王震说,为了保证自己品牌的质量,他专门配备了蜂蜜质量检查设备。在采购蜂蜜前,都要先取样抽检,确认蜂蜜品质、安全之后才进行加工。
王震说,自己办公司的初衷是为了让大伯的蜂蜜卖出好价,可随着加工规模越拉越大,他又有了更大的梦想。“目前‘蜂语蝶’还只是台州蜂蜜生产加工示范点,我要按照省蜜蜂产业振兴计划,将公司发展成为更大规模新型蜂业合作组织的龙头。”他说,往远了说,就是建设全产业链,让台州蜜蜂在我的手里树立其整体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