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中国不少地方的农民千百年来的习惯,可怎么吃山、吃水,并“吃”出富裕经来,曾困扰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很长一段时间。黄沙、里陈、南洞三个自然村,构成了新建社区,村民曾自嘲这是“海岛上的农村”,“偏僻”“落后”一度成为它的代名词,村里的男劳力纷纷到外面打工。
可如今,这里变成了艺术院校的写生基地,每年大量的学生从城市来到这里感受“天然氧吧”;农民们开办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不少搬离的村民又回到了村子里,“靠着我们的山山水水,家门口就能赚钱,开心死嘞!”
非周末时间
农家乐的生意依然火爆
8月7日中午记者来到“画春园”时,袁善娟刚刚送走四桌用餐的客人,准备休息一下,再过一会儿,她还要和妹妹及弟媳妇准备4桌晚餐——非周末的时间,这家藏在民居中间的农家乐生意依然火爆。
宽敞的院子,玻璃的院墙,凭栏而望视野开阔。远处的青山白云,近处的粉墙黛瓦,脚下是潺潺的溪水,站在院中美景尽收眼底。院子的摆设也错落有致,木桌、木椅,墙上有晒干的鱼头,海风吹来,带着淡淡的腥气,置身其中,仿佛时间都变慢了。
天气热,可以在老板自家房子改成的餐厅里吃饭,但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在阳光清风下享受美食,无怪乎在村子里打听哪家有好吃的,10个有8个指向这里。
“画春园”的主人是一大家子,老父亲袁其忠,以及袁家三姐妹、弟媳。袁善娟是大姐。她说,自己原来在西码头上帮别人卖鱼,2011年的时候回到新建社区开起了农家乐。
“那时候,小火车已经到了南洞,水泥路造起来了,艺术生们还在社区的房前屋后画上了壁画。游客多起来了,就有人问我们能不能烧农家菜,家里人一琢磨,也成!”彼时,新建社区正号召大家开农家乐,还专门组织了培训班,袁大姐马上报了名。
把自家原来的房子改成上下两层的餐厅,可以同时摆上11桌,把院子平整好安上玻璃围栏后,也能放上两桌,袁家的“画春园”正式开张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摆上十七八桌。
“一家10口人,原来有7个在外面打工,现在除了母亲,其余人都在家里帮忙。”袁善娟说,原本只是周末的时候人满,现在非周末的时候人也多,就连台风天都有人订桌。
和袁善娟一样回乡创业的还有向桂珍。2012年,向桂珍和丈夫返乡,帮着姑姑、姑父经营“常相会”农家乐,最好的一个月营业额就有10多万,“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请附近的邻居帮帮忙,半天就给100元,他们也都开心死嘞。”
如今的新建社区,已经有40余户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12个以住宿为主的农家小院。
以不破坏绿水青山为前提发展旅游
不管是袁善娟还是向桂珍,总结新建社区吸引游客时,都提到了“小火车”以及“南洞艺谷”。而这一切,要从2009年说起。
2009年之前,新建社区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那时的社区算是定海最落后的村,靠不上山也挨不到海,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外村的姑娘更不愿意嫁进来。”新建社区副主任芦海峰说,那几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7000多元,因为穷,村里不少大龄光棍。
村民羡慕邻村的富裕,村干部满怀着热情却觉得有劲无处使。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学者建议,把农村旅游和艺术院校在校生写生结合起来,让绿水青山就地“生钱”。村里一合计,这个主意不错!
于是,村干部先后去往安徽西递、西安袁家村等地考察,又请了30多名专家反复论证,结合村里的情况,探讨规划细节。
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采风实习基地的创意变成规划后,村里又仔仔细细地研究,定下的基调就是:保留绿水青山,维持乡村特色,避免做资源的减法;改造南洞自然村,使之成为个性化、有品位、可持续的休闲农庄;还有就是让村民在家门口创业、赚钱。
“当时,就将这个打造原生态海岛艺术创意谷项目命名为‘南洞艺谷’,主要是打造全国艺术院校实习采风基地,发展海岛文化。”芦海峰说。
对“南洞艺谷”,村民们都觉得新鲜,但3000多万元的投资却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大难题。
“村民们也怀疑,这里这么偏僻,会不会有人来?也有人说万一房子造好了,没有人来,投资谁给‘报销’?”芦海峰说,质疑声让村里觉得压力巨大。
最后,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的一致结果是:支持项目建设,改造民居、粉刷墙体受益村民自愿承担投入的20%。
“村里给了7万多元帮我们改建房屋,做成统一的样式。”袁善娟说,家里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末盖的,本来就要翻修了,正好村里给了钱,自己只出了一点点,“有人出钱修房子,当然开心死嘞。”
2009年底,社区成立了舟山南洞海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把群众闲置的房屋租来,整修、加盖,变成了农家旅馆,社区里所有的房子被改造成了青砖黛瓦的徽式建筑。
“原本都是我们上门催着村民改建房屋,后来看着周围的房子造得漂亮了,在外打工的村民还主动打电话回来要求整修房屋。”芦海峰说。
小山村带上“文艺范儿”吸引八方来客
也是那之后,“功勋号”蒸汽小火车运进了南洞,社区入口变成了火车广场;南洞水库下面摆上了不同时期的木帆船,修好了渔人码头;里陈村南面山谷建起了具有海岛特色的明清老街;社区里面建起了美术馆、群众艺术创作中心……
在群众艺术创作中心的墙上,挂有村民自己画的画:河边洗衣服的妇女、港口避风的船只、晾晒鱼干的渔民等都是画中的主角,前来参观的游客都不敢相信,这些是出自毫无绘画基础的村民之手。村民邵亚琴告诉记者,她挂在创作中心的一幅画就卖给了香港商会的客商,“卖了2500元呢”。
慢慢地,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也进了村,沿村路的墙上被学生画上了各式各样的壁画,南洞艺谷渐渐也熏染上了“文化创意”气息,“乡村”与“艺术”这两样元素在这里被完美结合。
“南洞艺谷”慢慢出了名,每逢周末,总会迎来一群群手持相机的游客,吃农家菜、住农民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2009年的7000多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24000元,高于舟山农村的平均水平。
“以前是我们外出学习,现在是外地人到我们这里取经。”芦海峰说每年社区都要接待来自各地的“取经团”:新疆、甘肃、广东、江苏、湖南,就连美国、克罗地亚、南非、匈牙利等地的考察团也有。
前段时间,新建社区还吸引来了习近平总书记。
“那天,总书记察看了院落、客厅、餐厅,还和我们一起算客流账、收入账,说我们这里是个天然大氧吧,发展的是‘美丽经济’,还说下次来了就在这儿住。”袁善娟开心地说。
芦海峰说,接下来,新建社区准备给村口的小火车加设餐饮、酒吧,让小火车“动”起来,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空地,种上四季花卉,让每一季都有吸引眼球的景致,“真正的把美丽乡村的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