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立冬。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是冬季的起始。立,建始也;冬,终也。至此,万物收藏,岁月沉香。
不过,今年江南的立冬似乎有些特别,迟开的桂花带着秋日余温,为冬日开篇添了抹意外香甜。这份迟迟不散的芬芳,仿佛是秋天温柔的留恋与尾声。
花开花落终有时,如何长久地留住这份秋日甜美?
于是,千年前的人们便深谙“藏”的智慧。将桂花制成香甜的糖桂花、桂花蜜、桂花糕等甜食,封存秋日的灵魂。此后,随着天气日渐转寒,这一甜味便成为冬天最暖身润心的味蕾记忆,为餐桌增添一份来自秋日的温存。
本期“不时不食·节气美食”,我们将与你一同探寻,桂花里封存着的甜蜜诗篇与冬日暖意。
时光腌渍:穿越千年的桂花甜韵
在没有现代保鲜技术的时代,用糖来腌制食物是最古老有效的保存方法之一。桂花入糖制成甜食,其背后绵延的是千年的风雅与生活智慧。
宋代时,文人笔下就已记录了这份甜蜜。朱翌在《王令收桂花蜜渍埳地瘗三月启之如新》中,以“瘗深阅三月,发覆验封玺”的诗句,描绘了用蜜渍封存桂花的古法。
而诗人杨万里对家乡风物的描绘则更为生动:“忆曾风露飘寒粟,自领儿童拾落金。割蜜旋将揉作饼,捣香须记不经砧。”诗中那句“捣香须记不经砧”的叮嘱,恰恰点出了留住桂香的关键——唯有避免砧板杂味,轻柔揉制,方能锁住那一缕天然清芬。
随着制糖技艺的精进,桂花入糖的制法在后世愈发丰富精巧。清代《调鼎集》中曾记载了两种工艺:其一,是将阴干花瓣以明矾腌榨成膏,再取桂花卤拌入糖粉,捣和收瓶;其二,则是将糖煮化至滴水不散,下入粉浆再煮,拌入桂花卤后顷刻起锅,冷却后擀薄剪成小块,工序已十分考究。
不过,要说桂花甜品与市井风情结合最紧密的地方,杭州的“满陇桂雨”就不得不提。
据清《西湖志》记载,中秋时节,于满觉陇赏月、品桂花糕、饮桂花龙井,就已是杭州独具特色的民俗。除了点缀佳节,桂花甜品在杭州人的婚嫁习俗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佳品,承载着美好的祝愿。清末贡生,钱塘人陈蝶仙在1915年曾写道:“杭俗,若于明年将有嫁娶之事,则趁今年桂花时,必与家庭中制桂花糖……闹房之客,无论老幼,无不以索桂花糖为目的。”
到了民国初期,西湖一带的村民们还会带着自制的糖桂花在西湖边售卖,此情此景,绵延至今。2011年,“桂花食品制作技艺”正式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为这缕穿越时空的甜香,赋予了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一勺糖桂花:冬日里的温暖慰藉
杭州人爱赏桂,也爱冬日里糖桂花的甜蜜。这份甜蜜的慰藉,离不开制糖人的“粒粒皆辛苦”。在杭州九溪村,沈师傅就是这样一位和桂花每年相约的人。
沈师傅大名沈木根,熟悉龙井茶的人知道,他是西湖区评定的西湖龙井核心产区十五位炒茶大师之一,西湖(狮峰)龙井茶炒制技艺非遗传承人。除了采茶季,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也是沈师父最忙碌的时节。
沈师父家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已有30多年。周小柚到沈师父家时,正巧遇上他在挑筛早上刚从自家院子里打下的桂花。
“今年的桂花开的比往年晚了很多,所以要吃上今年新鲜的糖桂花,至少要等到12月了。往年桂花开的早,一般立冬以后就能吃上”。沈师父一边翻腾着手中的筛子一边说。
要做好糖桂花,靠的全是耐心和“慢”功夫。糖桂花从采集到制作完成,至少要历经十多道工序。仅筛选这一项,就极为考究。“粗筛、细筛和手工挑选,至少连过三遍,才能保证去掉桂花的枝叶、枯花、杂质等等,然后再倒入梅卤汁坛子里腌制。”
梅卤,是以大量青梅制成的天然卤汁。桂花虽芬芳馥郁,却自带一丝清苦。在咸度极高的梅卤中沉浸二十余天,不仅能褪去涩味,更能有效分解其中的亚硝酸盐。半月后开坛,一股融合了桂花清甜与青梅果酸的复合香气扑面而来,标志着这场风味转化的完成。
随后,需仔细洗去花瓣中残留的盐分,再充分晾干。待时机成熟,拌入砂糖,于日光下晒透,再用棒槌反复捣匀。最后装入糖罐前,沈师傅仍不松懈,还需要用小镊,一点一点地挑出糖桂花中残存的细微杂质。
当清雅的花香与甜润的糖完美融合,桂花的香甜被无限放大,形成了一种独特、温和、令人愉悦的风味。从罐中舀一勺糖桂花,冲泡一杯桂花糖水,或者吃一碗桂花糖粥,“只要加上一小勺,不需要凑近,立刻就有了香满空山的感觉”。
这份甜蜜,在万物凋零、草木萧瑟的冬天里尤为珍贵。那熟悉的香甜气息,就是冬日最温暖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