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翘角飞檐,灰白色调……一天前,我还在数百公里之外,张望徽州宏村清晨五点的袅袅炊烟,窥探这座由《国家地理》盖章认证的“中国最美古村落”,从晨曦中苏醒的模样。
而今天,4月20日,在宁波博物馆“神工天巧——徽州古建筑文化展”展厅里,我又与“宏村”不期而遇,滚烫的记忆和眼前72件文物、翔实的图文,碰撞、重叠,惊起波澜一片。
展品“瓜果纹画卷形砖雕构件”(宁波博物馆供图)
在徽州,如宏村这般保存古建的村落,多如天上繁星,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徽州文化的生命力。
徽州文化,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安徽南部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中,徽州古建筑正是徽州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兴起于南宋,至明清由徽州富商推动,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徽派建筑群落,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走进展厅,来自宏村、呈坎等古建“样本”在眼前徐徐展开:一组雕着缠枝莲纹的月梁构件,木纹里分明流淌着明代匠人打磨时光的韵律;那扇镂刻着云中白鹤的砖雕花窗,仿佛还带着皖南山岚的湿润气息。最令人屏息的是一对鱼纹雀替,鳞片在灯光下泛起粼粼波光,让人恍然看见当年工匠如何将“年年有余”的祈愿刻进建筑基因。
“神工天巧——徽州古建筑文化展”(宁波博物馆供图)
可以说,徽州工匠是真正的空间诗人,他们用马头墙勾勒天穹的轮廓,借天井裁剪流云的形状,让厅堂的柱础与门枕石对仗成诗。
而每一处飞檐翘角又在诉说着徽州人的智慧——马头墙不仅是防火的实用设计,更是“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天井采光通风的设计,暗合了“四水归堂”的聚财之道。这些建筑细节,都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的具体实践。
“这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智慧,至今仍启示我们:最好的建筑,是让自然做设计师。”一位专程赶来看展的古建专家这样说。
如果说建筑是骨架,那么木雕、砖雕、石雕这“徽州三雕”,就是它的灵魂。
展品“红木雕童子牧牛”(宁波博物馆供图)
展览展出了39件(组)砖雕,以雕刻题材分为“自然之趣”“教化子孙”“美好期许”等五大部分,其中“教化子孙”主题的砖雕尤为引人注目——五子登科、二十四孝、渔樵耕读……这些雕刻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徽州人用最直观的方式,把儒家伦理刻进日常生活。一块门楣、一扇窗棂,都在无声地传递着“耕读传家”“忠孝节义”的价值观。
更妙的是,这些雕刻并非刻板说教,而是充满生活情趣。鱼跃龙门象征科举及第,狮子滚绣球寓意吉祥如意,就连一朵镂空雕花,也可能藏着“花开富贵”的祝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比私塾里的训诫更深入人心。
当下,全国有8155个传统村落、487个历史文化名村、55.6万栋传统民居,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先人的家,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展品“太平有象纹砖”(宁波博物馆供图)
如今,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文旅融合成了热词,为什么?“因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未改变。徽州古村落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教我们如何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里,找回那份诗意的栖居。”宁波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道。在他看来,徽州古建筑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好生活,永远藏在人与自然、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之中。
而保护古村落,不是把它们锁在玻璃柜里,而是唤醒它们背后的文化密码。
所以,下次路过徽州,别只顾着拍照打卡,试着听听那些老房子在说什么——它们的故事,比你想得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