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从甘肃天水的花牛苹果,到福建东山的澳角渔村,从天津古文化街,到银川多民族社区……步之所及,挂念于心。
这一年,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到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从安徽桐城六尺巷,到湖北云梦县博物馆,一家家文博单位,让全世界纵览中华文明之光。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里,上述目的地分别“被点名”。新的一年,跟着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一起去“云打卡”吧。
吃甘肃天水的花牛苹果
看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
天水是花牛苹果的故乡,麦积区花牛镇以花牛苹果闻名。当地农业站以蛇果为母本培育出的花牛苹果肉质细密、口感松脆、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更因其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等多种有益成分,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如今,天水花牛苹果的足迹不仅遍布全国大江南北,还屡屡“走”出国门,拥抱海外市场,今年9月7.6吨花牛苹果首次出口马尔代夫开启越洋之旅。
西秦岭支脉小陇山深处,一座形似麦垛的山峰坐落于群山之间,这就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1600多年前,笃信佛学的后秦皇帝姚兴在此开凿了第一座洞窟。此后,十多个王朝接力营建造就了这一留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的“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彩塑为主,全面展示了我国古代彩塑发展演变过程,因有许多灵动多姿、各有特点的微笑塑像也被叫作“微笑佛国”。麦积山石窟还借助计算机、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打造出自主IP“云上麦积”,为游客提供全景漫游洞窟参观的线上平台,通过3D打印技术将麦积山石窟的代表性龛像进行等比例复制,实现了麦积山经典造像和洞窟的异地亮相。
从安徽桐城六尺巷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走读中华文明之光
“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
“六尺巷”,正是中华民族谦和礼让、和谐相处传统美德的一个缩影。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安徽省桐城市文城西路,有一条全长约100米宽约2米的小巷,这就是著名的桐城六尺巷。巷虽窄,但蕴藏其中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人。
据记载,清康熙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在京城做官时,老家桐城的亲人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宅基地发生争讼,张家人便写信给张英求助。
张英获悉情况后,当即给家人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收到诗信后,家人顿悟,主动让出三尺界墙。邻居深受触动,亦退让三尺界墙。“六尺巷”由此得名,“张吴礼让”的美谈也流传至今。
“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的品质,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六尺巷两端,有两块后人所立牌坊,一块刻着“礼让”;一块上书“懿德流芳”。据说,此后的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
六尺巷很窄,三人并行有些拥挤;六尺巷又很“宽”,人与人相互礼让、以和为贵,便能行得远、致广大。六尺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谦让美德,传递着和谐共生的智慧思想。
告别六尺巷,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的全新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展览,也很值得一看。该展览精选千余件文物,四大展厅通过实物、遗址模型、图表、雕塑、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全面阐释周秦两大王朝在宝鸡发祥崛起的辉煌历史,以及灿烂的青铜文化。
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包含“旧邦新命”“周原膴膴”“世族云集”三个单元。该展厅通过三个重要窖藏揭示宝鸡是西周世族政治的核心区域。利用投影展示逨盘纹饰、铭文、考古研究等重要信息,再现西周历史。 第二展厅“周礼之邦”,包含序厅及礼定天下、崇礼尚德、礼序乐和三个单元。 镇院之宝何尊开篇,360度全景空间展示其铭文,强调“中国”二字。同时增加数字化、沉浸式互动体验,丰富展陈内容。 第三展厅“秦肇之路”,包含东出汧邑、营邑汧渭、平阳图强、雍城奠基四个单元。该展厅以秦立国至统一前这一段历史为主线,通过雍城模型、秦公一号大墓考古成果演示等,点明宝鸡在秦国壮大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展厅“智慧之光”,包含砾石成金、融金铸器、青铜艺术三个单元。着重介绍中国青铜器的冶炼、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青铜器艺术三方面,接引出古老的中国智慧在青铜制造中的先进性。 一件件精美藏品,一段段珍贵记忆,一个个动人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饱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走读中华文明的过程中,让我们共同领略历史与文化交融的盛宴。 部分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网、甘肃发布、宝鸡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