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4月前两周的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零售渗透率超过50%,已经超过了燃油车的份额。就在近日,5月第三周(13日-19日)的终端上险量数据发布,我国新能源汽车上险量达16.8万辆,新能源终端上险渗透率也突破50%,达到50.2%,首次超过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和终端上险渗透率,近期双双突破50%,这是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广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目标的提前达成,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正逐步向更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为3009.4万辆,市场规模处于趋近稳定的状态。随着新能源汽车份额的上涨,燃油车势必迎来下滑,同时由于自主品牌大多都已经开启了激进的新能源转型,因此在这波新能源浪潮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传统合资车企。
早些年,中国汽车产业相对落后,合资凭借着先发积累的燃油车优势,迅速垄断了中国汽车市场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目前这些优势已经逐渐成为过去。
数据显示,许多当年的合资热销车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由于销量下滑,一些经销商集团和4S店的盈利无法保障,合资阵营二、三线品牌频传经销商退网。
另一方面则是二手车市场的价格下跌。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许多合资燃油车被迫打起了价格战,终端的持续降价会直接影响二手车市场的价格体系,燃油车的高保值优势正在被弱化。
既然燃油车曾经是市场主流,那为何会走到现在的处境?新能源车又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
根据行业逻辑,市场上的技术可以分为延续性的技术和破坏性的技术,当破坏性的技术出现时,尽管早期可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最终会颠覆整个行业。
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如此,在前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刚刚到来时,许多用户并不认可,市场的主流依然是燃油车。但是随着比亚迪等车企在三电、智驾、座舱等领域的突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开始呈指数级上涨,这也符合上文提到的行业逻辑。
举个例子,在早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插混车型并不受人待见,“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几乎成了插混车型的固有印象,直到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大范围应用,才颠覆了人们对插混车型的认知,凭借超低能耗、静谧平顺、卓越动力三大超级性能,为用户带来了完美的驾乘体验,“短途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插混车型市场也迎来了极速的增长。
由此看来,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车,就属于由破坏性技术所带来的颠覆性的产品。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七秒左右的零百加速已经算得上是优秀,至于三秒左右的零百加速已经是许多跑车的专属,然而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随便一个二线厂商,都可以拿出零百加速在3-4秒的产品,对于许多想体验性能、加速的车主来说,新能源汽车相当于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除此之外,在静谧性、平顺性等方面,新能源汽车也有着优势。
同时,中国汽车消费群体大多以家庭为主,许多家庭更是只有一辆汽车,所以经济性也是很多车主的第一考虑要素。在油价高企的当下,可以用电的新能源汽车大幅缩减了他们出行的经济成本,对比之下实在是太“香”,导致很多人在开过新能源汽车之后,就不想再换回燃油车。
而对于一些限牌城市来说,购买电车可以直接上绿牌,相当于节省了大笔拍牌费用,这也成了许多消费者看重的因素。
以上便是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它就像破坏性的技术一般,改变了消费者的心理认知。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但零售渗透率和终端上险渗透率双双突破50%,说明新能源汽车已经由政策驱动转型为市场驱动,是汽车产业转型的显著标志。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用了10年才突破1%,从2016年到2019年仅仅3年多时间,渗透率提升到了5%。并且在2020年,中国制定了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而现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并且比计划整整提前了11年。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渗透率突破50%也许仅仅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