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过寒露节气,杭州西湖龙井茶园就会迎来一波“小农忙”。修剪枝叶、施有机肥、洒矿物油……封园前最后的农事操作,难度不大,但程序不少。茶农们的十月忙作,为的是来年开春能采到更好的茶叶。
10月18日,记者来到西湖龙井核心产区之一的杨梅岭。今年这波“小农忙”,会给未来的西湖龙井带来什么影响呢?
夏天罕见高温
很多农活推迟到现在才做
下午1点,茶园管理员张肇忠刚吃完午饭,就爬上半山坡,使用一台单刃机修剪枝叶。
张师傅今年58岁,来自安徽六安,是杨梅岭一户茶农雇用的工人。他和一起务工的几位老乡一样,已经在茶园干了十多年。
张师傅告诉记者,自己负责修剪的茶地共有10亩,“已经修剪好几天了,还需要两天左右。剪完这一次,就要等明年开采了。”
说起今年夏天的气温,王师傅直言:“实在太热了,逼得很多活都推后了。”往年,茶树最后一次修剪基本在九月底十月初,而今年一等就等到了十月中下旬。
“那些天里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干等,等茶树恢复过来。现在来看,恢复得差不多了。”张师傅说。
挑百斤菜籽饼走百米
雇人工比雇骡队要省成本
“小农忙”里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让茶树“享用”菜籽饼,以便来年开春茶叶质量更好。
菜籽饼是油菜籽榨油后余下的残渣,是一种天然有机肥,在秋季被当成西湖龙井茶树的基肥施下。施用菜籽饼的西湖龙井,口感醇厚自然,比起施化肥的西湖龙井更具优势,经济效益更高。
施肥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不少茶园在半山坡和高坡,菜籽饼需要依靠工人或骡队运送上山,然后工人们要在茶树根部附近挖出深15厘米左右的坑,撒下菜籽饼,再覆土。
这次,王师傅和朱师傅要把600斤重的菜籽饼挑上山。一条扁担挑两袋,一袋50斤,两个人来回两三趟挑完。
记者跟随他们“挑山”,总路程不到200米,却走了十多分钟。晴日当空,两位师傅口中轻声哼着号子,扁担在肩膀上压得紧实,汗珠在两鬓发亮。
“今年家家户户囤的菜籽饼不多,涨价了。”王师傅说。
杨梅岭的其他茶农也证实了王师傅的说法。“今年贵了点,少买了两成多,可能最后会不够用。”“去年买了20000斤,今年才买了14000斤,不过村里又免费发了2000斤。
终于挑完最后一担,师傅们在茶山上坐下休息,望着成片的茶树,若有所思。
王师傅说,自己今年54岁,儿子心疼他,想让他早点回老家工作。不过,王师傅在电话里回绝了儿子,说不想让儿子看见自己辛苦的样子,“虽然工作都不容易,但我更想和孩子在不同的城市忙。”
附近的茶农告诉记者,相比人工运送,骡子省时省力,不过成本较高,“一头骡子一趟能驮两三百斤,茶山近一点的,每100斤要收50-70元,远一点的将近100元。”
不过,雇骡队是有运输重量门槛的,通常农户们会一起“拼单”,“要运5000斤以上菜籽饼才接你的活,我们就几家凑一块。”
“小阳春茶”开炒
这是对新手师傅的模拟考
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这几天,除了修叶施肥,部分茶农还在忙另一件事——“小阳春茶”炒制。
对于杨梅岭的茶农来说,炒制“小阳春茶”并不是为了在市场上抢到先机,而是利用先期采摘的、价值较低的鲜叶,锻炼新手师傅炒茶的技艺,为来年“明前茶”的生产积淀力量。
胡龙云家住杨梅岭,是2017年被杭州市政府授予“西湖龙井炒制大师”的称号。他告诉记者:“杨梅岭处于西湖景区的核心产区,对出产茶叶有更高的品控标准。村里很少有茶农炒‘小阳春茶’,炒了也不会上市,只是给炒茶的小师傅练手用。”
这几年,胡龙云的儿子胡嘉俊和儿媳张栌尹开始接班,钻研起炒茶这件事。
2014年,胡嘉俊大学毕业,在城里工作三年后,选择回杨梅岭创业。胡嘉俊说:“我之前只知道我爸会炒茶,却不知道炒得那么好。我觉得我有能力把家里的茶业做好,把炒茶技艺传承下去。”
去年,胡嘉俊获得“西湖龙井炒制能手”称号,还在自家的言茶居茶庄办起了炒茶培训,培养炒茶工艺的后生力量。这些后生力量,来自周边各村。
“前几天刚炒过一次‘小阳春茶’。现在的茶叶最接近春茶的状态,所以要趁这几天给小师傅们练练手,相当于模拟考,为春季的期末考做准备。”胡嘉俊说。
炒茶师的高超技艺需要时间来换取。有句话叫“杀青三年,辉锅五年”,杀青,又叫青锅,指炒茶至初步成型;辉锅,指茶叶静置回潮后,最后的炒制成型。炒茶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火候、控制“去水”的速度,要学三到五年才能娴熟。
妻子张栌尹是在大学时认识胡嘉俊的,之后学视觉设计的她开始对茶感兴趣。前几年,种植、营销、品泡,她都学了,去年开始上手学习炒茶。“明前茶是金贵的茶,不能让新手来操作。所以我现在炒‘小阳春茶’,就是想抓紧修炼,争取明年春天为家里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