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商贸>图说财经 正文

嗅到新商机:闻“圾”起舞的垃圾分类

发布时间: 2019-07-08 10:03:2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见习记者 赵明杰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上海正式实行。

  在围观上海人民的同时,包括杭州、宁波在内的另外45个重点城市也即将开启垃圾分类之路。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随着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选择也悄然有了变化。

f4b326fbd484db6ca882b9bdd34af13f.jpg

有商家已经开始限购垃圾桶 网页截图

  公开资料显示,整个6月,仅淘宝和天猫平台的个人消费者就在这上面花了2.5亿元。其中30%的消费者选择了售价在174元-295元区间的中高端款。与此同时,厨余垃圾粉碎机、学习教育卡片、带桶的小型游戏道具,销量也都蹭蹭上涨。

  一时间,产品的增值,销量的爆发,为不少相关企业带来了业绩的亮点。毫无疑问,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消费端打响了前哨。但当市场需求日趋饱和,这条销量增长率的曲线也会从陡峭逐渐转向平滑。

  从前端投放到后端处置,垃圾分类背后的产业链很长,中间需要经历反复售卖和分拣的过程。一些嗅觉灵敏的创业企业就将目光瞄准到收集、运输和处置等产业链环节。

  天眼查搜索显示,目前经营范围涉及垃圾分类的有6983家公司。仅在本周,垃圾分类新公司注册数量就有36家,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到数千万不等,其中有不少都是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垃圾回收智能终端、节能环保设备研发等项目。

  国盛证券就指出,垃圾分类对应产业链中环卫转运、餐厨垃圾处置、垃圾焚烧领域均有望迎来投资机遇,新增设备购置及装置建设空间约1600亿元。其逻辑在于,当前端分类运转成体系,不仅有助于后端处理提高效率,为后期的加工处理、再生利用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将对处理企业提出更高更细致的能力要求。

  近日上海发布的第二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中,“人工智能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或许当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进入,人工智能也能从垃圾分类领域中分到一杯创业“羹”,探索出更多商业价值。

贰\Second

  在上海垃圾分类的“预热期”,除了“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一张“小龙虾身后事分类图”也意外走红网络。面对网友疑问,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最终回应称:扔个小龙虾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小龙虾、龙虾壳、龙虾头、龙虾黄、龙虾肉全部属于湿垃圾。

  抛开垃圾分类的影响,与三五好友宵夜来盘“麻小”本身就是不少人夏天的标配。近日,口碑、饿了么发布的“杭州夜经济大数据”显示:杭州整体夜生活氛围较浓,在口碑、饿了么的夜晚订单排名全国第四,位列上海、深圳和北京之后。

W020190704312136921299.jpg

图源:视觉中国

  数据显示,杭州夜晚外卖订单占全天份额也较去年同比有所增长。同时,2019年夜晚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近50%,订单高峰同样集中在晚上9-11点之间,与全国夜晚订单分布一致。

  夜晚的外卖订单只是多数人夜间生活很小的一部分。

  上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首次提出“夜间经济”一词,指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发展至今,丰富多元的业态和内容让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份居民的消费习惯调研发现,,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

  对于国内,发展夜间经济,同样不是个新话题。早在2010年,杭州就启动了拓展夜间经济、打造“夜杭州”品牌的系列工程;今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在今年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同年4月,上海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建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专业人士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更多时间、空间来释放压力,而“夜间经济”的繁荣,也是消费升级下满足居民对于高品质、多种类消费需求的必然。

  从白天到黑夜,城市似乎成了一座永不打烊的商场。发展夜间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是在城市的发展、市民的诉求和企业经营者的需要之间尝试展开探索。而通过宏观层面的积极引导,建立长效机制,或许是“今夜无人入眠”的“不夜城”全方位激发城市活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