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如同一个有力的撬动点,将杭州迅速推向世界舞台的风口,使杭州的全球知名度得到了裂变式提升,而这其中,杭州蓬勃发展的金融业也为实现这座城市发展脱胎换骨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领先全世界的时候,杭州已经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而这只体现了科技赋予杭州人便利生活的一小部分,在科技发展大潮下,新金融已应声而起。
何谓“新金融”?即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趋势引发的金融业“基因突变”。这种变化使得传统金融业版图日益模糊,促使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产生出新的金融生态、金融服务模式与金融产品。换句话说,新金融就是将新的金融业态、模式、领域和力量汇集在一起,占用的资源很少,但调动资源的能力却很强。
那么,到底科技能为金融带来什么样的发展良方?从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变化必然带来业务模式和竞争关键因素的变化,而在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金融业与新兴的金融业态融合起来,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这组系列报道,派遣资深金融记者深入各大杭城金融机构,从记者体验、热点追踪、专家对话等角度,全方位梳理杭城金融业在金融创新、普惠金融上的点滴举措,展示杭城“新金融新生活”的风貌。
两年前,传统银行做电商,被认为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两年后,银行系电商不仅不是一个伪命题,反而涌现出了黑马,驰骋在电商巨头林立的战海之中。
今年3月,“电商大佬”京东集团发布了2015年全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全年交易总额达到4627亿元,同比增长78%。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商银行数据显示,“融e购”2015年交易额超过了8700亿元,几乎是京东的2倍。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火爆,银行网络商城一时间成了各大银行的“标配”。据记者了解,自2012年6月建行“善融商务”平台正式上线,首个银行系电商诞生。紧随其后,交行“交博汇”、农行“e商管家”、中行“中银易商”、工行“融e购”快马加鞭,陆续上线。
银行系电商的“战斗力”已然不可小觑,但不可否认,尽管有的银行电商做得风生水起,但更多的是寂静无声。呈现出冰与火两极格局的银行系电商究竟何去何从,还有待市场检验。
体验金融元素成银行系电商最大特色
“iPhone7正式发售,官网同价、免息分期,12期0息0费,每月低至499元起……”这条促销活动不是来自淘宝,也不是苹果官网,而是赫然显示在工行“融e购”网站首页。
记者在工行“融e购”网站上看到,服装箱包、家电汽车、充值缴费、教育图书、艺术收藏……各类百货商品琳琅满目,俨然一个网上百货大厦。但作为银行系电商,平台上的贵金属、理财产品、保险和证券开户等金融产品显得格外醒目。
除了销售理财产品外,金融元素更是在购物时不经意间彰显。记者选择了一款价值120元的八马茶叶,付款时,除了能使用常规的银行卡支付外,还能选择工行消费贷“逸贷”或信用卡自动分期、二维码等多种支付手段。
更为惊艳的是,不仅是常规的百货商品,房子、车子也能在这里购买。记者看到,在“融e购”的“购房中心”菜单中,提供有嘉和城、碧桂园、万科等多家品牌房产公司的售房信息,各个房源的金额(支付用途)、建筑面积、均价、参考总价、最低首付、参考月供主要购房信息也一一在列。“不只是可以网购买房,甚至连住房按揭贷款也能在这里申请。”工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在建行的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上,记者也看到,该平台在提供普通百货销售的同时,也加入了“房e通”房贷业务,不仅可以看到房产中介机构的合作房源介绍,还能在上面申请贷款。
发展银行系电商呈两极分化格局
长期以来,多数人总是对银行跨界做电商持“迟疑”态度。不过,2015年工行“融e购”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截至2015年7月27日,“融e购”卖出的苹果手机已达13万台,而京东则不到12万台。
据了解,除了工行宣布旗下电商平台交易额超过千亿之外,建行的“善融商务”虽然没有披露具体的成交金额,但是其在开业的前三年,成交金额900亿元,供应商品74万件,注册会员近1000万,仅2014年,其成交额就达到了500亿元。
银行系电商的命运,一边是不断创造奇迹,而另一边却在悄悄消失。去年,某股份制银行更是宣布正式关闭旗下电商平台。自此,银行系电商呈现出冰与火的两极分化。
记者在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网上商城上看到,尽管是低于正常售价的一半,多款团购商品仍然无人问津,销售记录为零。不过记者发现,该商城商品支付仅限本行持卡人开放,因此购买人群较为有限。
出路
中小银行并非
一定要自建电商
毕竟,“融e购”和“善融商务”是银行系电商为数不多的“佼佼者”,那么,对于无法一时“豪掷千金”的银行系电商来说,未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呢?
纵观银行系电商平台,基本可分为两类风格,一类是“大而全”,这是国有大型银行做电商的普遍选择,平台上产品尽可能丰富,甚至包括新房买卖、汽车销售等大额消费产品;再一类是“小而精”,这是一些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选择,平台上主推3C数码、家电、家居、汽车、美食和理财等几类产品,抑或是基于信用卡衍生而来的网上积分兑换商城。
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邱勋看来,就大银行而言,综合化的电商投入尚且能够负担。据记者了解,早在工行“融e购”正式上线营业之初,就动用了近千万元费用用于营销推广。而对于无法承受如此昂贵成本的小银行来说,只能依靠合作或是信用卡积分兑换等方式逐步转型。
众所周知,“卖东西”并不是银行做电商的主要意图,通过电商平台把商户、客户两端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并提供支付、融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才是最终目的。“如果银行在信息流和物流上面没有明确的业务模式和相应的投入,势必会影响银行开展电商业务的当初期望。”对于银行系电商的前景,邱勋认为,城商行等中小银行不一定要自建电商平台,可以尝试与互联网合作,以此方式来打通渠道,增加客户的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