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场式的准入机制可以迅速壮大网约车平台的队伍,但同时,网约车平台也因此丧失了对社会的责任。网约车确实到了需要“纠偏”的时候了。
连日来关于网约车的消息蜂拥而至:深圳公安部门通报,当地“毒驾”人员加上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从事网约车服务的超过3000人;广州交通执法部门近日向媒体通报,今年以来查处的118名从事网约车非法营运的司机当中,有7名存在治安与刑事犯罪记录,占比6%;广州市交委第四次约谈各网约车平台,叫停网约车补贴,并表示“打击私家车营运合法依规”;上海掀起交通违法大整治,加大网络平台查处力度;杭州将对本市30万专车司机的信息进行筛查。除了以上这些,关于专车司机绕路、乱收费、打人等报道,近日也多了起来。有媒体总结道:网络约车再遇“风声紧”。
“风紧”怎么办?强盗的切口是“扯呼”,三十六计走为上。但大家也都知道,网络约车之“非法”早已行之有年,“风紧”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而每一次“风紧”之后,网约车的阵容总是更加壮大也更加深入人心,这也就是所谓的“大势所趋”。所以对“风紧”人们已习以为常,反而开始认真检视当下网约车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准入环节把关不严,乘客安全等相关权益缺少保障,等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而,“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对于网络约车这一新生事物固然不应苛责,但“放开”不是“放纵”,更不可以法外施恩。“互联网+”是“+”而不是“减”,有些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能省略,比如对于司机资格的审查,对于车辆状况的检测,不能仅仅通过申请者上传几张图片就万事大吉。旧车可以PS成新车,驾照可以改头换面,凡此种种,各家网约车平台心知肚明。走过场式的准入机制可以迅速壮大网约车平台的队伍,但同时,网约车平台也因此丧失了对社会的责任。
网约车确实到了需要“纠偏”的时候了。但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需要解决:政府以什么名义去“纠偏”?孔老夫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对于网约车,政府必先有一个权威的定性,也就是“正名”,然后才能谈到是“取缔”还是“规范”。如果政府坚持认为,私家车从事网约车属于“非法营运”,那么也就不存在“规范”“纠偏”的问题,那就要取缔;而如果要对网约车进行规范与纠偏,就要首先给它一个“合法”的名分。
合法之,然后才可以法治之——才可以让公安部门的相关资料与网约车平台实现共享,才可以让运管部门与网约车平台实现共管,才可以让广大网约车司机对于政府监管消除恐惧与抵触。政府部门尤其需要建立如下一个认知:“互联网+”不单单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是整个社会运行模式的革新:最大程度上盘活资源,最大程度上利用资源,最大程度上提高效率,最大程度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最大程度上节省社会治理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