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万之争”走向未明,资产重组方案变数犹存。在此敏感当口,万科股票“非对称复牌”(H股先于A股复牌)再度引发外界猜测:此举是不是万科方面应对“宝能系”进攻的又一项举措?
而在另一方面,面对着万科H股复牌首日的大跌走势,外界更为关心的是,未来万科A股复牌后的走势是否也会步其后尘?若真如此,“宝能系”后期用于增持万科的相关资管产品是否有触及或穿破“平仓线”的可能?
H股突然复牌背后
在所筹划资产重组尚无实质性进展的背景下,万科H股1月5日晚22点25分突然通过港交所发布公告称,经公司提出申请,H股于1月6日开始恢复买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科同晚通过深交所发布的公告则表示,由于公司筹划的资产重组仍存在不确定性,为避免股价异常波动,A股股票将继续停牌。
此次“非对称复牌”消息一出,随即引发外界广泛猜测。有投资者指出,资产重组如此重大的事情方案尚未明朗,为何H股要先于A股复牌?甚至还有人将此事与此前“王石赴香港拜会外资大行”联系到了一起。
另有投资者认为,由于A股市场一直是“宝能系”增持万科的主战场,加之其停牌前仍在疯狂买入,万科此时复牌H股而令A股继续停牌,或是避免“宝能系”通过继续购股而进一步提高持股比例。
上证报《万科剧透重组路径澄清三方和谈传闻》一文曾指出,万科本次资产重组须经出席股东大会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鉴于“宝能系”目前所持万科股权比例已高达24.26%,若其对本次重组投出反对票,那么该次重组方案的实施则需要赞成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48.52%以上。从这一角度而言,投资者所做上述猜测似乎有几分道理。
而对于本次“非对称复牌”,万科给出的官方表述是“在咨询香港和内地相关监管机构后”所作出。为此,上证报记者昨日就此事专门采访了港交所,港交所发言人则表示,为确保市场正常运作,任何短暂停牌均应限制在绝对必要的时段内,以确保投资者“不会不合理地无法使用市场”;而上市公司有责任确保在刊发公告后,或短暂停牌的原因不再适用时,在可行的范围内尽快复牌买卖。
该发言人进一步强调,“发行人(指万科)在短暂停牌期间,应尽快刊发公告向市场公布(重组)交易正在磋商中并尽快复牌,而不宜一直停牌等待磋商结果。”
从上述表态可见,万科此次H股先行复牌乃是顺应了港交所的监管思路。
鉴于万科本次重组仍在磋商中,至于外界对万科H股先行复牌后会否出现内幕交易的担忧,港交所对此也做了充分的预估。上述发言人指出,为维持市场公平有序及持续交易,交易所期望上市公司采取有效而适当的措施将内幕消息保密,交易所也一直监察股份价格及成交量的变动并留意新闻媒体报道,以检测是否有内幕消息泄露,防止证券市场可能出现虚假或不公的交易情况。而若有违反《证券及期货条例》的内幕交易出现,交易所会将违例个案转交证监会跟进。
“宝能系”资管产品平仓线在哪
除了“非对称复牌”事件本身,外界同样关注的是万科H股复牌首日的股价表现。记者注意到,万科H股6日复牌后直接大幅低开,最高跌幅一度超过14%。此后便一直维持低位震荡态势,收盘报收于每股20.80港元,跌幅为9.17%。
不得不提的是,在万科A、H股同步停牌后,A股市场随后也步入震荡调整阶段,房地产个股跌势较为明显。加之H股复牌首日的大跌走势,万科A股未来复牌后的股价走势也引发外界关注。
“我要是万科管理层,就立即终止重组,A股复牌后股价大跌,宝能之前高位买入的筹码就将面临触碰平仓线的风险。”有投资者戏谑道。
那么,借助股价大跌击溃“宝能系”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根据此前披露信息,自2015年11月27日以来,“宝能系”旗下的钜盛华通过安盛1号等七个资产管理产品对万科展开了杠杆式增持。借助于上述资管产品所提供的187.5亿元资金弹药,“宝能系”持有万科股权比例从之前的15.04%快速增至停牌前的24.26%。
而根据港交所披露的钜盛华购股规模和均价可推断,上述七大资管产品的187.5亿元应已经用光,且不排除钜盛华以其他资金少量入市购股的可能性。
经记者粗略计算,倘若“宝能系”去年12月4日后追高买入股份均是通过上述资管产品所实施,那么以187.5亿元的资金体量计算,其平均买股成本约在18.4元/股。而根据钜盛华此前披露,七大资管产品均将计划份额净值0.8元设置为平仓线,资产管理计划份额净值低于或等于平仓线时钜盛华需按照管理人要求及时追加保证金。
如此来看,七大资管产品的整体平仓线水平应在14.72元左右。但由于西部利得(起始规模75亿元)和泰信(37.5亿元)旗下资管产品是后期建仓,其持股成本应高于上述平均成本。不过,即便以钜盛华去年12月16日至18日期间平均23.304元每股的高位买入价计算(据港交所数据),其对应的平仓线为18.64元。这意味着万科A股复牌后大跌超过24%以上时,才有可能令“宝能系”个别资管产品触及平仓线。
但在分析人士看来,财大气粗的“宝能系”既然选择利用杠杆资金高位增持万科,势必也做出了相应的风控计划,寄希望于股价大跌来击溃“宝能系”,其可能性并不大。“‘宝万之争’的参与各方均可谓业界大佬,在互相抓不住对方把柄的前提下,事件最终走向还将取决于各方在博弈、谈判后所达成的结果。”该人士猜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