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让人们的目光再度聚焦乌镇,聚焦浙江信息经济。近年来,信息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给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如何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打造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日前,省政协围绕“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开展专题政治协商。
当乌镇这个曾被定义“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江南小镇,与全世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相遇,会发生什么?人们发现,一根网线,早已改变水乡古镇的各个角落。
作为国内率先将发展信息经济作为一大战略提出的浙江人,同样感受到互联网对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今年1月至9月,我省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2288亿元,占GDP比重达7.7%。以互联网、物联网为载体的信息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基因。
如何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信息经济发展,进一步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日前,省政协围绕“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开展专题政治协商,省政府分管领导、政协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商对策、共谋发展。
信息消费,
潜力待释放
“如果说‘双11’让一些实体店暂时关门,那么‘双12’让他们恨不得多开一个门。”就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几天,一场以12月12日命名的消费盛宴,席卷线上线下。
当天,金华市区的沃尔玛超市人潮涌动,并不尽是年轻面孔。一位洪姓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因为不会用支付宝,没享受到优惠,今年特意带着女儿一起来了。”
不仅在超市,“双12”热潮几乎席卷餐饮、美容美发、菜市场等日常生活领域。据12月13日支付宝与口碑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天全国共有2800万人参与“双12”狂欢节,其中80、90后为主力,占比超79%;还有超过92万老年人也加入了狂欢。
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已渗透进不同年龄人群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出门叫滴滴,购物上淘宝,吃饭用美团,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实时查询道路情况,查询商圈附近停车位情况,网上预约医院专家号……这些,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根据省科协、科协界的调研报告,2014年我省网民规模达3458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3070.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2.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0%,居民网上消费达3193亿元,尤其在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休闲娱乐、信息获取等方面,互联网使用率快速增长。
“不过各领域的信息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刘维屏指出,企业信息消费多在基础领域,层次较低,信息消费产业分布呈现“三二一”格局,一产、二产领域利用信息消费实现转型升级的比例不高,个人信息消费虽然种类较多、应用较广,形成了一批信息服务企业,但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省科协、科协界调研组建议,以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我省信息消费水平,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培育新型信息消费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实施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并积极发展结合社交、营销与体验等多功能的网络销售新模式。同时,鼓励各行业发展分享经济,整合碎片化信息消费资源,使更多消费者参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互联网实现技术、实物、知识、服务等资源合理配置。
深度融合,关键要拓展
眼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深度融合,无疑是让信息经济风生水起的重要动力。
与传统车间嘈杂、闷热的生产环境和方式不同,走进浙江万向精工有限公司的“工业4.0”智慧工厂样板车间,恒温、智能、舒适是大家的直观印象:汽车关键零部件轮毂轴承生产线长达数十米,只需两名员工便能完成所有工作,半成品经打磨、钻孔再到成品的所有工序,由16台轮毂轴承机器人和9台行架机器人完成。
万向是我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机器换人”的缩影。浙江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承载量有限,如何化解传统产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在“互联网+”时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2013年10月,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准我省为全国第一个“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2014年,全省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十大专项行动,总投资426亿元,开展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39家,发布首批“两化”深度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16家,“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案例在浙江不在少数。
不过,问题与成就并存。省政协科教委到杭州、宁波、嘉兴、衢州等市实地调研发现,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信息孤岛、人才匮乏、服务欠缺、发展不平衡等瓶颈还未完全突破,“两化”深度融合仍大有潜力可挖。
调研组指出,我省制造业大而不强,不少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低端,不改变这一现状,即使全面实现智能化生产,也是低水平重复,还将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对此,省政协常委鲁善增认为:“必须明确‘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攻关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从‘机器换人’向‘智能制造’推进,实现协同发展,继续保持‘两化’融合先发优势,抢占战略制高点。”
在这一过程中,人才、资金保障还需跟进。目前,省内一些工业企业缺乏相关管理人才,信息化管理和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特别是因为收入差距,愿意去二三线城市和传统企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少之又少。对此,调研组建议力推首席信息官制度,筹办中国互联网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针对“两化”融合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的现实,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产业基金管理,加快入市步伐,让这笔资金发挥更大作用。
设施投入,观念需改变
“要想富,先修路。”发展信息经济,信息基础设施这条“路”也必不可少。
随着信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领域和范畴已经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当前新基础设施包括‘云、网、端’三部分。”省工商联副主席黄正强解释,“云”即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网”即连接利益相关者的增值网络,包涵互联网、物联网等;“端”即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及软件应用。
在信息经济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云+网+端”已是同供水、供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设施,成为决定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省各级政府早已把这一系列新基础设施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据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IDC(互联网数据中心)239个;全省境内光缆线路总长达115.60万公里,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98%;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2633万个,居全国第二;累计建成3G/4G基站13.60万个……“云”漂世界、“网”通全省、“端”在手中,成为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真实写照。
然而省工商联调研发现,相对于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认识,人们对以“云+网+端”为主体的新基础设施地位的认识,仍远远未到位。一些政府部门把这些投入局限于少数企业行为,而忽视了政府投入的主体责任。
即使政府部门已经制定政策,一些地方的落实也成问题。以某信息经济创投基金为例,调研组发现,该基金设立一年多来,对接项目寥寥无几,使原本初衷良好的扶持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同时发展不均衡、互联不畅通、能耗不如意等问题依然存在。”黄正强介绍,杭州、宁波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平均水平达0.83以上,已实现百兆宽带进家庭,而衢州、丽水等城市的平均水平仅为0.68,“数字鸿沟”依然存在。IDC企业的能耗成本占总运营成本50%,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却不可把控,部分地区对发展云计算中心心存顾虑。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通过财政杠杆,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加大对新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抓住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公共场所WiFi热点免费开放,推进杭州民营企业开展宽带接入网业务试点,深化“宽带乡村”建设等,实现“云+网+端”新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发展,更好地促进我省信息经济新飞跃。
-专家观点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任郑勇军:随着互联网时代“全流通经济”的到来,全球化、网络化已成为各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浙江应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依托的新模式、新技术、新应用,在精准营销、需求定制、智慧物流、供应链协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核心竞争优势,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无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