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盖的测试实验室之一徐艺杭/摄
上周在下沙希尔顿酒店举行了一场名为“三吴相对论”的论坛——三个姓吴的男人围绕转型升级等问题展开了热议。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吴亮,曾写下“飘扬过海的马桶盖”而引发争议的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还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现场再次引爆了关于智能马桶盖的话题,并由此引出了关于制造业变革的大讨论。
今年年初,中国游客跨洋去日本购买马桶盖的消息一度占据媒体头条,随后经过本报记者率先求证,众人飘洋过海从日本背回的松下马桶盖,就产自下沙的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吴亮在这次论坛中表示:“我们公司是松下马桶盖在全球唯一的生产基地,在中国及日本销售的产品除了电压不同外,其他基本都是相同的。公司管理、研发及制造团队都是中国人,松下马桶盖可以说是‘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这一番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论坛之后,松下工作人员大方邀请记者到松下马桶盖的生产基地亲眼瞧瞧研发团队的运行情况。
进了实验室的马桶盖,被“虐”成千上万次
上周一个阳光晴朗的下午,记者如约来到松下电化的生产厂,它就在松下工业园里,和下沙的其他厂房比起来并不算大。而从这里,今年已经向全球输送了100万台智能马桶盖。
马桶盖研发团队总设计师胡一凡告诉记者,他从2002年年末开始在厂里开展研发工作,并组建起了专业的国内研发团队。
胡一凡带我们来到了工厂实验室,刚推开门就听到此起彼伏的“噗哧”声。
走进实验室,里面排列着三十多只马桶。在液压机械臂和其他实验辅助器材的作用下,马桶上的智能马桶盖不断开合、冲水进行测试。刚才听见的“噗哧”声,就是来源于机械臂的声音。
胡一凡幽默地说,到了实验室的马桶盖,在研发环节以及出厂抽检环节,都要遭受几十万次的“狂虐”。马桶盖要在反复开合、物体反复重压、功能键被频繁使用、外部水流喷淋等验证实验后,始终保持“屹立不倒”,才有机会走出实验室,最后投产并走入市场。而像生活防水、防漏电设计、硬水处理等等相关功能的实验都是根据国情和国人生活习惯而特别设置的。
“每个进入实验室的马桶盖都要经历模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客户使用期的实验,以保证它能够抵御各种情况还能安全使用。”实验室值班负责人这样说。
为适应国人需求,十几年来一直在升级
参观完实验室,胡一凡又带我们走进了马桶盖的展览室。迎面就是挂满整个墙面的各种型号马桶盖。靠左边是出口俄罗斯以及日本的马桶盖,而右边满满半面墙都是专为国内市场定制的马桶盖。经过松下电化多人研发团队的十几年研究改进,现在已经到第五代产品了。
我们在展览室的长桌坐下,胡一凡继续介绍说,马桶盖是去年才开始火起来的,十几年前在国内还是非常小众的产品,使用人数不多。但工厂从2003年成立开始,就在松下原有的功能研发基础上,开始了针对国内市场的功能开发和改进,招进的研发工程师全都是中国人。
“智能马桶盖在中国的销售市场远远还没形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埋头苦干做研究了。经过十几年的团队组建,研发部门原来从最少的4人团队,现在已经有30多人了。”
靠着聚沙成塔的钻研精神,近几年,松下电化已经推出的马桶盖产品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70项在国内申报授权的专利;其中近20项发明专利,完全是根据国内环境、水质和国人使用习惯而研发的。
每一项新功能的研发,都要经历反复测试和实验
讲起研发过程,胡一凡说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比如说水质问题。
智能马桶盖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温水冲洗。我国幅员辽阔,水质有软有硬。当智能马桶盖在加温冲洗水的时候,如果达到了一定温度就会结垢,从而影响电器运作和正常使用。解决水垢问题,就需要在实验室里找出控制水温的方法等应对措施。但日企严肃和追求极致的管理体系和文化影响下,研发团队一定要先拿到详细的水质数据。
为了能拿到最全面的水质标本,工厂里的许多员工都曾经被研发团队人员嘱托过“过年回家要带一瓶当地的水回来哦”。此外,研发人员也曾到各地取水采样,以找到最硬的水质。
“哪怕找到了对于马桶盖来说最硬的水,但一年四季水的硬度也是有变化的。后来,我们决定就在水源地驻地进行测验。”胡一凡说,为了测试马桶盖应对硬水的能力,他们在水源地旁租了房子进行测试和记录,一待就是3个月,因为地方偏僻出行不便,那些日子几乎都是靠方便面来充饥的。
经过几年的取样和分析后,终于找到了相对稳定的硬水取样数据进行测验。最后,验证出了不会结垢的最佳加热温度。
除了水质,还有马桶盖的形状。“别小看这个形状问题,我们为了适应国内家庭不同类型的马桶尺寸不断改良,力求适应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马桶尺寸。因为我觉得要想让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首先从做好‘匠人的本分’开始。”胡一凡说。
这样的功能开发和改良项目还有很多,一个项目从数据采样、研发到反复实验,耗时少则1年、多则4年。研发团队一直保持着一颗“匠心”去认真对待产品,这才有了之后消费者口口相传的产品品质口碑,这才有了2015年智能马桶盖的一炮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