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遭遇“云中割”,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也不容乐观。从今年5月份开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出现明显下降,连续4个月持续下跌。数据显示,8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4%,较7月再降0.14个百分点,创下年内新低。祸不单行,上周五,人民银行宣布从9月15日开始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现行的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这意味着以往银行月末利用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揽储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收益率跌跌不休,平均预期收益率难超5%
市民李先生准备买房,凑了一笔首付款,本想去股市里捞一票,可眼下股市行情低迷,他打起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意。可打了多个银行的咨询电话,结果却让他有些失望。“最好的一家给的预期收益率是5.5%,对方给我算了算,我拿这100万元存三个月的话,预期收益约为13561.64元,也没什么花头。”李先生说,在他印象里,前一次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近7%。
受制于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最近几个月一直在走下坡路。以刚刚过去的8月份为例,按照银率网的数据统计,8月发行的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09%,较上月下降0.19个百分点;1个月至3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4%,较上月下降0.19个百分点;3个月至6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79%,较上月下降0.25个百分点;6个月至12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6%,较上月下降0.23个百分点;一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8%,较上月下降0.08个百分点。
义乌一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张先生介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持续走低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方面自去年11月以来,央行已经有5次降息及4次降准动作,市场整体流动性不断增强,这对银行理财产品形成利空;另一方面受近期股市波动影响,银行理财直接或间接参与股市配资的规模急剧缩减,短期内银行自身也难找到更多更好的高收益投资渠道。而不少业内人士预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未来还可能继续“探底”,9月份有跌破4.5%的可能。
两成多到期产品未达预期收益,结构性产品再遇瓶颈
屋漏偏逢连夜雨,近期理财产品可不止收益率低迷,在上个月到期的理财产品里,还有多款未达到预期收益。据统计,在8月份到期的261款结构性产品中,有62款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差别最小的一款,前者为3.65%,后者为3.04%,而差别最大的一款,前者高达10.02%,最终收益率却为-10%,真正算得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为何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会产生这样的天差地别,金华一商业银行的理财师郭先生说,主要与产品设计有关。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挂钩标的)的表现,往往会设定一个触发机制。比如挂钩股指的理财产品,在购买的时候就可以选择看涨或是看跌。除了判定方向,在产品条款里还会约定上涨或下跌的百分比或点数,如果在观察期内,指数最终落在了约定的区间内,则能收获预期的最高收益率;反之,如果没达到设定的数值,只能获取最低的收益率。其他挂钩汇率、黄金价格、美元走势等标的物的理财产品,运行机制与上述产品大同小异。
“要想在结构性理财产品里获利,最好对标的物有一定的了解,最好还能形成自己的判断。”郭先生说,近期,股市行情跌宕起伏,人民币汇率、黄金价格等波动也大,即便是投资老手,也容易马失前蹄。这也解释了为何上月末,不少结构性理财产品都因收益率不佳,提前做了赎回。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理财产品市场上能看到的较高收益率的产品,往往也是结构性产品。毕竟,随着货币市场整体收益率的走低,银行理财产品也是独木难支,只有结构性或净值型产品,因其与金融衍生品(如远期、期权、掉期等)组合在一起,还有可能在高收益率市场上奋力一搏。因此,单看收益率的话,结构性理财产品算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新规落地,特殊时点也难寻高收益产品
眼瞅着月底临近,市民刘女士并不急着购买理财产品,按照过往的经验,9月是季度末,又叠加有中秋、国庆两个节日,应该不少银行都会推出较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她打算等等,再去“捡便宜”。可相熟的理财经理却告诉她,今年这样的情况或许会有改观,原因是从9月15日起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有了变化,由现行的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按照新规,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说,过往在考核的月末或季末,用高收益率吸引储蓄资金的方法行不通了。
业内人士介绍,这是自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后,央行首度对这一重要货币政策的考核方式进行大调整。目的很明显,主要还是调整现有的不尽合理的揽储方式,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其实,这并不是人民银行第一次对“冲时点”的揽储方式念起紧箍咒,早在去年9月11日,银监会、财政部、央行三部委下也曾共同发文,设定了3%的月末存款偏离度标准,淡化月末这一节点考核指标。
自那之后,通常在月末、季末、年末,以及节假日才发售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就已经逐渐退隐江湖。“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即存贷比)不得超过75%。简单来说,相当于银行每吸收100元的存款,只能发放75元贷款。为了达到监管层对存贷比的考核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才每逢月末、季末或年末,通过发行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吸引一部分储蓄存款。”张先生说,在新的考核制度下,这部分动力不存在了,自然银行也就不再热衷于发行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银行不敢触碰高压线是一方面,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是根本。在当前市场利率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储户存款收益必然缩水,不仅是银行系理财产品,互联网系基金、公司系宝宝产品的收益率也都在走下坡路。“现下资金环境符合监管层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各金融机构都缺乏好的资产来维系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水平,而接下来还将会有降准降息,会进一步促使货币型理财产品从之前的高收益回归正常水准。”郭先生说。
-提示:下单前不妨多比比
理财产品的购买与选择,其实与挑商品一样,也需要多看看,多比比。
从银行分类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下降幅度最大,股份制银行表现相对好一些。而单看上周,发行的10款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银行理财产品,其中有8款产品来自城市商业银行,2款产品来自农村商业银行。这给投资者提了个醒,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可多看看大型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产品。
在投资期限上,我国已进入低利率时代,所有资产价格势必还将往下走,可优先考虑中长线理财产品,比如期限在1年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