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将人民币中间价大幅下调逾1000个基点,引导人民币市场汇率出现21年来最大日内跌幅。
研究专家认为,央行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的举措,有助于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顾虑,推动其接纳人民币为全球储备货币。同时,央行借此举大幅压低人民币汇率,有助于中国应对出口下滑。真可谓“一箭双雕”。
为了稳增长人民币有贬值压力
上周末公布的贸易数据显,7月中国出口同比从上月的2.8%大幅下跌至-8.3%。外围经济体需求走弱是导致出口大跌的部分因素,但人民币汇率走强,显然也给出口带来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7月美国非农就业报告公布后,美联储9月加息概率已从报告公布前的46%升至56%。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发酵,新兴市场国家的飘摇,也令央行死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见其苦。因此,此时中国央行主动引导人民币汇率走贬,是因应出口骤降压力与美联储加息冲击的次优策略。诚如央行所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与市场预期出现一定偏离”。
民生证券认为,在美元加息周期下,中美利差收窄,资本外流冲击人民币汇率。过去一年,人民币汇率弹性不够,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跟随美元连连攀升,而同期欧元、日元以及其他金砖国家货币都大幅贬值10%以上,中国出口“压力山大”,加剧稳增长压力。这使决策层面临两难:既要宽货币、降利率、降汇率、保增长,又要稳货币、稳汇率、防风险,过去倾向于后者,目前看来,逐步向前者倾斜,下一步可能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加大人民币弹性,主动释放贬值压力。目前稳增长思路转变明显:从货币到财政,从金融到实体,从降利率到降汇率,从全面到定向。这对增长有利,但短期将冲击资产价格,包括股市、债市、汇市、楼市。
为在SDR篮子货币谈判中争取主动
德国商业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周浩则认为,上周末公布的贸易数据并非人民币中间价突然大幅贬值的根本原因,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篮子的压力才导致了中国央行的举动。
人民币国际化在过去几年有着长足的发展,2010-2014年中国的出口总量已经占到全球的11%,高于2005-2009年大约3个百分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子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但事实上,成为SDR篮子货币的一个更重要条件,是需要达到“可自由使用”。相关的评估标准有很多,从一些指标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在过去几年的上升幅度很大。比如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已经从2013年的0.7%上升至2014年的1.1%,拥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也从2013年的27个上升至2014年的38个。但阻碍人民币进入SDR篮子货币仍然存在一些“操作性问题”。比如,IMF指出,SDR的汇率根据同一时点并且来自于同样来源的市场汇率决定,目前这一时点是伦敦工作时间。这一时段境内市场已经停止交易,但离岸人民币(CNH)在伦敦和纽约时段仍有市场交易,但中国是否愿意将这一“非官方”汇率作为SDR的定价汇率,存在很大的疑问。目前官方的“代表性汇率”则是每天早上9时15分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中间价,但IMF明确指出,这一汇率却并非根据市场实际的汇率计算得出,这意味着在实际计算汇率时需要使用一些技术性手段来避免“失真”。当然,最简便的方法仍然是人民币的中间价完全由市场决定。
在央行的答记者问中,央行新闻发言人提及“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延长外汇交易时间,引入合格境外主体,促进形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
“让市场主导人民币汇率,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中国经济最明智的政策。”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此次市场化贬值成趋势,将有助于改善中国总需求,企业盈利改善,促使中国经济尽快复苏和去杠杆,更灵活的市场化汇率也将为人民币最终加入SDR篮子加分。
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师李治平认为:本次汇率变化是“顺势而为的市场化改革”,“顺势而为”指的是当前经济基本面走弱、汇率高估、资金流出也在加速,一次中等幅度的贬值可以消化部分预期和风险;而报价改革则促使定价更加市场化,扩大市场汇率的活动空间。因此,如果按照市场化改革角度去理解,并结合当前中美经济基本面去分析,则人民币存在进一步贬值的空间,从而并非一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