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捉妖记》上映13天斩获14.68亿元票房,超越《泰囧》保持了两年半的华语片内地最高票房纪录。
这一纪录的背后,是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不断扩大的现实。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第三产业占比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中的电影业也蓬勃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1-6月,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03.63亿元。分地区来看,在票房前十名省份中,广东以29.88亿元位列榜首,江苏和浙江紧随其后,北京和上海两大直辖市分列第四和第五。
电影局数据还显示,上半年电影票房收入前十名的电影院全部在一线城市,其中北京有4座,上海3座,广州2座,深圳1座。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以5430万的票房位列榜首,上海万达影城五角场店和深圳嘉禾影城分列第二、三位。
正是有大量的票房做基础,这些地方也催生了实力强劲的电影院线公司。在上半年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线公司中,北京有3家,浙江2家,上海1家,广州2家,深圳1家。
在电影票房前十位的省份中,上海、北京、广东城镇化率位居前三,其中广东城镇化率高达68%,城镇人口达7200多万,逼近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总人口。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服务型产业比重特别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大学生和年轻人,这些城市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经济群体,文化消费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因此,北京、上海总人口虽然各只有2000多万,但票房却比8000多万人口的四川和9000多万人口的山东和河南来得高。
北上广深之外,像成都、武汉这些传统的大城市,由于在所在省份基本是“一城独大”,也支撑了所在省份的大部分票房。
财经评论
城镇化左右中国电影票房榜
不同省份之间,电影票房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有分析认为,电影属于第三产业,地区的电影票房差异主要由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率越高、三产比重越高的地区,电影票房就越多。
城市经济研究专家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电影票房的一大因素。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城镇化率就越高,三产所占比重就大,整体的收入水平就越高,电影票房也就比较高。
例如,上半年票房收入排名前五的都是沿海发达省份,四川和河南两个中西部省份尽管也进入前十,但这主要是其人口总量基数比较大的因素
对不同的省份来说,省内城市结构形态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排名前两位的广东和江苏为例,尽管这几年江苏经济总量逼近广东,但广东的电影票房是江苏的1.5倍。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认为,广东的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总量比较大,而且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广深,在全国四个一线城市中,广东就有2个,而江苏虽然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但其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中小城市比较多。
山东人口近亿,但电影票房仅名列第八,只有广东的四分之一左右,不到江苏和浙江的一半。专家认为,山东与南方沿海省份的差距,不仅是城镇化率的高低,更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根本差异。尽管山东经济总量较高,但其产业以重化工业、农业为主,第三产业发育不足。此外,山东吸引的外来人口不仅远远逊色于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而且还属于人口净流出省份。
去年山东城镇化率为55.01%,落后广东13个百分点,落后江苏和浙江10个百分点左右。去年山东第三产业占比仅43.5%,与广东和江浙有不小的距离。
在城镇化率相对较低的同时,山东的城市规模也不是特别大,缺乏像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大量人口分布在县域地区,而县域地区对电影票房贡献相当有限。
电影放映必须要有规模效应,比如每一场至少要有一定数量的观众,才能保证成本。城镇化率高、城市规模大的地方,受众群体就比较多;而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地区收入水平有限,第三产业不足,受众群体就很有限。
“经济结构决定消费结构。”研究专家认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地方,消费水平更高;而以重工业、农业为主的地方,人均实际收入相对有限,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也相对比较少。
电影票房作为反映消费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地区的电影票房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各地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