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肋排6月份每公斤还卖30多元,这两天蹭蹭蹭一下涨到了每公斤40多元!”进入7月份,市区马大嫂们普遍感觉菜篮子里的猪肉价格贵了。
按照往年惯例,夏季开始进入猪肉销售淡季,7月份后肉价一般都会出现回落。可是今年自7月份开始,肉价却逆势上涨。
7月15日,市物价局发布的市区4家集贸市场商品价格监测信息显示,一级精瘦猪肉最高每公斤30元。相比一个月前,一级精瘦猪肉最高每公斤27元,价格上涨了11%。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超市发现,精瘦猪肉的零售价每公斤基本上都在30元以上。一家超市负责人表示,鲜猪肉春节旺季时也卖不起这个价格,这是近两年来的最高价。“涨价从一个月前就开始了,这个月涨得比之前快了一些。”这名负责人说。
在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统计指标中,食品是所有8大类商品中权重最大的分类项,占权重为33.2%,而猪肉又是食品分类中最重要的子项目,约占CPI整体10%的权重,猪肉价格变动引人关注。
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7%,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猪肉价格连续第四个月上涨,在2月份同比下降1.5%后,从3月份到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分别为2%、8.3%、5.3%、7%。一度跌至低点的猪肉价格,大有掉头反转、快速回升之势。
生猪养殖行情好转
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对养猪户来说是件开心事,这一波行情他们盼望已久。
“这两年猪价持续低迷,养殖户压力不小,我们养猪靠自有资金还撑得住,如果借贷养猪的就不一定能扛得住了,不少人不得不关了养猪场。”市金丰园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根清说。
自2012年上半年肉价开始下跌,此后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猪户每头猪亏损在两三百元以上,这导致了好多养殖户倒闭,有的养殖场养了三年猪亏损上百万元,有的亏损高达上千万元。
市物价局成本调查监测预警分局监测结果表明,今年1~6月,市区外三元生猪平均出场价格每50公斤分别为690元、602.5元、595元、688.13元、738.13元、773.13元,前三个月环比分别下跌1.29%、下跌12.68%、下跌1.24%,后三个月环比分别上涨15.65%、上涨7.27%、上涨4.74%。
今年3月中旬后,随着生猪养殖行情好转,市区生猪价格止跌回升,猪粮价格比在经历连续15周的重度或中度下跌后,于5月中旬转为轻度下跌。最近监测结果显示,近期市区生猪平均出场价格呈现走高态势。6月30日市区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每50公斤830元,猪粮比价为5.93∶1,已进入蓝色区域。7月8日~7月15日,市区生猪平均出场价格每公斤18元,比上周上涨4%;玉米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2.72元,比上周下降0.73%,猪粮价格平均比为6.62∶1。按照《浙江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实施细则(暂行)》的规定,生猪预警已处于绿色区域。
据介绍,生猪价格指标预警区域分四个区域,分别为:绿色区域(价格正常),猪粮比为9∶1~6.5∶1之间;蓝色区域(价格轻度下跌),猪粮比为6.5∶1~5.5∶1之间;黄色区域(价格中度下跌),猪粮比为5.5∶1~5∶1之间;红色区域(价格重度下跌),猪粮低于5∶1。
一般来说,如果生猪出场价低于每公斤14元,养殖户就有可能亏本。今年3月初,市区猪粮价格比一路下滑,处于红色预警区。这意味着养殖户进入深度亏损阶段,当时亏损额超过300元/头以上。
“猪周期”周而复始
与任何商品一样,猪肉价格受制于供求关系。当供应减少时,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如果需求仍然存在,价格自然上涨。业内人士认为,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在于猪源偏紧,生猪供应量少。
据分析,今年1~3月上旬,因年前生猪集中出栏,猪肉供给量增加,市场供大于求,市区生猪价格持续下滑。3月中旬以后,由于前期能繁母猪淘汰力度较大,导致适重猪源供给持续偏紧,加上养殖户惜售,外地输入的猪源也有所减少,市区市场生猪供求偏紧,价格明显回升。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量139.22万头,同比下降9.4%;出栏量104.5万头,同比下降57.4%。市畜牧兽医局产业发展科科长高士寅说,存栏量的减少,与生猪市场行情低迷,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下降有很大关系。他指出,不必对猪肉价格反弹过于担忧,猪肉价格适度上扬,有利于保护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存栏量和稳定未来价格走势。
“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这一现象被称为“猪周期”。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养殖户养猪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养殖户养猪积极性,从而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猪周期”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周而复始。“猪周期”基本按照三四年一个周期运行,上一次“猪周期”的波峰出现在2011年。
如何打破“猪周期”怪圈,避免生猪养殖周期性波动?业内人士认为,这当中有多个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如加快生猪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提高规模化养殖程度。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生猪散养比例占到了80%,规模养殖仅占20%。生猪散养,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比较弱,容易造成生猪生产、加工与销售的脱节,从而加剧市场波动。另外,要提高预警体系建设。虽然养殖户对“猪周期”多少有一定的认识,但绝大多数散养户并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再加上盲目的追涨惜售与恐跌滥杀,因此导致养殖户始终处于被动跟风之中。
规模化养殖大势所趋
“养猪养了25年,我的养猪场已经实现了工厂化、自动化。”王根清说,现在的养猪模式,与过去相比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王根清的养猪场存栏母猪1500多头,存栏生猪1.7万头,养猪场从喂料、通风除湿、粪便处理等日常管理,一直到生猪出栏,全程已经很少需要人工投入。从去年7月开始,王根清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养猪场兴建污水生化处理工程,预计今年10月份能够完工。
王根清说,现在养猪业准入门槛要比以前高许多,废弃物要达到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生态化利用,治污设施、污水处理设备投入较高,许多小散户望而却步。
金东区大堰河农牧场每年出栏生猪6500头左右,负责人金新振今年45岁,从18岁开始养了20多年猪。2012年初,该场引进了两套结合物联网的育肥猪群养管理系统,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终端,对养猪情况实施全程24小时远程监控与远程操作,实现全方位智能化管理。金新振点开手机APP,四个猪舍各个角落的监控视频清晰显示在手机上,猪的体重、健康程度、身份等信息,可以通过猪耳朵上的电子标签采集完成。
金新振说,有了这套系统,养猪的人力成本节约不少。按传统办法,一个饲养员能养500头到1000头猪,现在一人能养4000头猪,多的话一万头都能养。以前同样的养殖规模,他需要雇佣15个饲养员,现在只要4个。
生猪规模化养殖,抗风险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技术优势,远远超过散户养殖方式。高士寅介绍,占全市生猪养殖户35%的散户目前基本已经退出养猪业,我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去年全市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有859家,1万头以上的有2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