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疗的蜕变,最大的掣肘是人才
社会资本办医的“玻璃门”破了,然后呢?
“医疗不应该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但在支持社会办医上,还是要最大限度秉持市场化的理念,如此,方能真正激活这部分医疗资源的补偿力量,以满足民众对不同医疗服务的需求,“扩内需、惠民生和发展现代服务业”。这种观点,目前已成为不少医疗业内专业人士的正解。问题是,即便是所有的政策都到位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依然存在着“内部动能不足”和“外部人才的掣肘”,尤其是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已经成为民营医院“再提升、再发展”的关键命门。
长期以来,义乌人才资源储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频一直没有处在同一个节点上,优秀人才缺乏,在医疗行业表现尤其鲜明,义乌亦然。不同的是,作为一座“千帆竞逐、万舟并发”的国际性城市,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义乌的高知名度还是给众多的民营医院带来了“额外的利好”。这种利好,可以说是“助推”、也可以说是“拉升”。
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民营医院很好地借助了这个“利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医疗人才之“渴”,义乌市几家民营医疗机构感受最深,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自选动作”也最主动。復元医院除了积极引进一批退休专家外,多形式地培养一批医疗骨干成为他们提升的重点。近年来,医院先后与江西医学院、皖南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合作,重点为医院储备人才。对这种“立意高远、着眼长远”的战略动作,王正阳的理念很超前:“医疗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从业人员会首先考虑专业领域的能力和提升,仅仅凭优厚的待遇吸引高端医疗人才已经越来越难了。”目前,像復元医院这种着力“解套”人才梗阻的做法,在稠州、东方等义乌众多民营医院已成为“共同的发展方向”。显而易见,民营医疗机构的再发展,除了提供必要的薪酬保障,更应该提供对专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因为,离开了这个平台,医生会感觉在脱离主流技术。”
更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在完成“宏观规划”的同时,在促进社会办医之路上“妙招”迭出,对众多的民营医疗机构破解人才梗阻实施了无微不至的“微观指导”。今年,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长效机制,义乌市积极推进“千人计划”“双龙计划”引才聚才。依托省151工程、市321工程、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市级拔尖人才的选拔、市名医(名中医)评选等项目,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医生、名护士。在积极推进人才战略的大背景下,全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2015年度全市“133创新人才工程”中,就有8人被列为医疗卫生领域第三层次优秀人才培养对象。
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是医疗改革的重要部分,政策是环境,趋势是方向。目前,政府的角色定位已然明确,“红包频发”,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环境已很优越,“玻璃门破碎”,如何“借力发力”、“妙手巧施”,做出一顿丰盛的民营医疗产业饕餮大餐,剩下的就是民营医疗机构自己寻找动能的问题了,拭目以待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