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商贸>新闻 正文

互联网大数据影响传统电影业 有助于拍出卖座的影片

发布时间: 2015-07-01 09:37:06 来源: 杭州网 作者: 记者 李秀秀
 
 

  近两年,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人们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并试图用这个互联时代的新兴模式改变传统行业。

  日前,娱乐宝发布的一份《互联网+娱乐产业报告》显示,通过娱乐宝平台的大数据洞察,互联网与娱乐产业的融合日益紧密,以电影行业为例,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影视行业的产业链悄然变化。以《小时代》《爸爸的假期》为代表的粉丝电影成为2014年电影行业的一个新现象。同时,“90后”群体逐渐成为中国娱乐产业的消费主流,TFboys、鹿晗、吴亦凡等新生代偶像的人气水涨船高,成为“粉丝经济”的代表。“粉丝经济学”一度成了票房制胜的法宝。

  大数据究竟如何影响电影行业?在刚刚闭幕的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淘宝电影、娱乐宝、新浪三方联合主办主题为“大数据助推大电影:带你玩耍带你飞”的行业论坛,本次论坛邀请到了来自互联网各领域资深人士以及电影人等,共同探讨互联网大数据如何更好地为传统电影行业和电影人服务。

  正方

  分析数据获知什么类型的电影最卖座

  哪些电影能赚得高票房,哪些电影不需要大投资,哪些明星最能号召粉丝走进电影院……大数据的出现,为电影人操心的类似问题提供了量化参考。论坛一开始,大佬们便罗列了各种大数据的“好”。

  站在投资方的角度,一部片子要不要投,大数据都能给出更加精细化的指导。优酷土豆集团高级副总裁、合一影业CEO朱辉龙给出了最直接的例子:去年一开始为什么会拍《老男孩》的大电影?就是因为《老男孩》微电影在网络上播了四到五年,在微博等平台上的评论也很多。“据我们统计,在这些评论中,‘音乐’、‘梦想’、‘年轻’成为被提及最多的词语,凭借这些数据分析,我们还做了包括《跟我去纽约》《小苹果》等歌曲,最后《小苹果》就火了。”

  在营销阶段,大数据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它会告诉你潜在观影人群可能在哪些城市,且这群人最适合什么样的营销方式,以及这群人最可能会在哪些电影院看电影,了解这些信息,宣传者便会更有针对性地对电影进行宣传。拿艺术类小众电影来说,一直以来其都很难得到商业院线的支持,但根据诸多网站大数据的显示,这些小众电影同样是受到不少影迷关注的。所以有人认为,大数据要帮助的也许不是云集巨星的大片,而是为小众电影更快、更精准地找到其目标受众。

  朱辉龙还提出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在互联网与电影行业的融合过程中,数据是理性的,而决策则是感性的。伴随着电影在线付费市场在整个电影票房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互联网公司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进行电影定制,而像爱奇艺这样的视频网站就可以为这些定制化的电影提供播放平台。

  在蚂蚁金服国内事业群总裁樊治铭看来,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其实体现在整合上面。“人们通过淘宝电影等在线售票网站购票后,他们的消费情况和位置信息都会被支付宝、新浪微博等多种网络工具所记录,但在两个平台的数据结合之前,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二者实现打通之后,这些数据才会对传统电影起到巨大的作用。”

  中立

  好内容始终是电影业的根本

  虽然大数据对电影的实际作用看法不同,但参与论坛的“大佬们”最后一致认同的一个观点是:无论如何运用大数据,好内容始终是电影业的根本。

  他们纷纷表示,电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能只是商业,电影行业很重要的是人和人们富有创意的头脑,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好作品是有直觉的,而好作品必然是以内容至上的。

  “互联网给电影业带来的创新可以用‘4+1’来总结:首先是投资融资的创新,娱乐宝推出至今筹集融资接近5.6亿,投资近20部电影,其次是互联网营销和传统发行的创新,第三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第四是用户体验的创新。但前面这四个创新都是围绕在‘1’的周围,这个‘1’就是好的内容。”阿里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在同一天举行的另外一个相关论坛中如是说。

  刘春宁还认为,互联网确实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无论互联网再怎么变化,好作品、好内容永远是王道,没有好的作品和好的制作团队,“互联网+”和大数据就只是空架子。

  此外,在论坛的末尾,参与论坛的大佬们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给予厚望。他们表示,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从产业成熟度来说,中国电影产业还远远不及北美、日韩等地区,这是差距,同时也是机会,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大有潜力可挖。

  反方

  大数据可能反映虚假市场

  大数据对传统电影的影响确实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不过也有不同的看法表示,电影人不能盲目迷信大数据,因为它也有可能会反映一个虚假的市场。

  朱辉龙就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大数据是万能的。这样的例子在去年就曾出现过:某一家公司根据数据预测说,某部电影可能会收获2.5亿的票房,结果却只有七千万左右的票房,这是一个很大的乌龙,也无疑提醒人们,不能盲目迷信大数据。

  朱辉龙甚至表示,很多人说的大数据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大数据。电影更需要场景化的大数据,而不是孤零零的大数据,以《港囧》为例,不能仅仅依靠其粉丝多少就分析它的票房,要看同一天其他片子的情况。“我们要有足够大的数据分析,比如说国庆十一档期是怎样的,要把历史十一档期的数据都囤起来,包括演员演戏的情况,与同档期其他演员演相比的不同点在哪里等,通过同档期比较分析得出有意义的大数据,可是现在很多人说的大数据其实都是假的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出现在电影领域后,此前曾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如美国一些导演、编剧认为,大数据正在绑架电影人的决策。如依据大数据喜剧片卖得最好,就只拍喜剧片。”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接过朱辉龙的说法继续深入,实际上近年来美国一些做得很成功的影片,如拍摄成本很大的《少年派》和《地心引力》,因为它们之前并没有类似的片子,所以用大数据是测不出来有多大的市场和票房的。现在回头去想,当初决定投资以及拍摄这两部影片的人是冒了较高风险,这需要真实导演个人的判断力和勇气。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则坦言,大数据真正代替人决策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即使通过大数据得出的信息可能比没有大数据之前调研得出的信息更准确,但实际上,信息背后代表什么,现在还是要靠人来去判断,然后再做出反应。虽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方向,但这两项完全替代人的角色,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祝璐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